当前页面: 首页  > 常宁市文化遗产事务中心 > 文博动态

王者归来—常宁“古湘山国”考

  • 来源:常宁民间文艺
  • 2024-01-08
  • 字体大小:
 


一、王万澍及《衡湘稽古》

   王万澍,字霍霖,号勉亭,又号衡湘野人。清雍正乾隆间诸生,“常宁十子”之一。先著《诸史义例》二卷、《万极元微》、《逸亭文集》、《常宁图记》四卷。后叹湖南文献湮没,遂游历湖南各地,请益名士耆宿,考察山水古迹,集神农氏至秦之遗,别为《衡湘稽古》;取正史中自汉以下湖南史事,辑成《湖南春秋》,书未成,呕血而亡。其子王国牧承父志,并《湖南春秋》、《衡湘稽古》续成《湖南阳秋》。
   一直惊叹并诧异常宁及周边的古地名,比如,五龙山、羁龙坑;比如庙前、扶苍山;比如黄洞、黄相洞;比如浯水、石鼓源;比如湘山寺、盘龙岭;比如盟山、舂陵水。比如青阳、宜阳。
   也得感谢这个时代,只要动动手指,几乎就能搜集想得到的文献资料。也得感谢十多年卖文为生的岁月,养成搜集、收藏史志文献的习惯。《湖南全省掌故备考》、《湖南阳秋》、《康熙常宁县志》、《嘉庆常宁县志》、《同治常宁县志》《1992年版常宁县志》,翻阅这些大部头,既有“探矿”的乐趣,又可以杀灭时间。
   《衡湘稽古》“黄帝有熊氏”世代之“熊山、湘山”条,“县内有湘山寺,唐古碑记,黄帝驻跸于此,古为祠,主祠湘山…县北濒湘有古城廓,传是古湘山国城。其北有盟峰,下有三帝王祠,言黄帝、舜、禹三圣皆经此。


   “古湘山国”在常宁境!
   王万澍在此条后有注:1.考晋、宋《地理志》,吴主亮析置新宁、新平二邑,未明析自何县,然秦以后,长沙无湘山国,而此城郭,传是古湘山国城。2.刘晌《旧唐书》:唐初,县治三洞,神龙二年移治麻洲,开元九年,又移治宜江新平之城。3.《水经注》:宜水出新平,故县东宜江故城。4.《方舆纪要》:常宁故城,距今县西北三里,诸故城皆可考,则古城郭,应是秦以前之迹。
   四条注释,论证了一个事实,常宁自三国吴析置新宁、新平以来,其治所是明确的,古城郭是秦以前的城址!
   湘江边、秦以前、古城郭!
   她在常宁哪儿?是否就是古湘山国?
二、何以为“湘”
   湖南简称“湘”,因“三湘四水”。
   “三湘”者,《寰宇记》:以湘乡、湘潭、湘阴为三湘。《舆地记》云:水至永州,合潇湘至衡阳,合蒸湘至沅州,合沅湘方达洞庭,故曰三湘。

   《湖广通志》:湘水,源出广西阳朔东,北流过零陵,达于衡阳,蒸水入焉。会流入于石鼓下,湖岭之间,湘水贯之。凡水皆会而与湘水合,则曰潇湘。与蒸水合,则曰蒸湘。与沅水合,则曰沅湘。故谓之三湘。
   “四水”者,湘水、资水、沅水、澧水之谓。
   湖南之名因“湘水”,“湘水”之名因“湘山”。
   “湘山”何以名“湘”?
   甲骨文中,无“湘”字。
   “湘”字最早出现于《诗·采蘋》“于以湘之”,烹煮之义。
   作为河流之称的“湘”字,当与“相”字有关。
   下过象棋的人都会有个疑问,将、帅身边,有“相”亦有“象”?数码相机出现以前,大街小巷常见“照相馆”,亦有写作“照像馆”的。
   相、象、像某些情况下似乎可以等同?
   相,《说文》,省視也。从目从木。《说文段注》,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
   象,《说文》,長鼻牙,南越大獸,三秊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屬皆从象。《韓非子·解老篇》,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王安石·字說》象牙感雷而文生,天象感氣而文生,故天象亦用此字。《易·繫辭》,在天成象。【註】象,形也。萬物無不成形于西方。
   像,《说文段注》,像,佀也。各本作象也。毄辭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葢象爲古文。聖人以像釋之。凡形像、圖像、想像字皆當从人。而學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廢矣。今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讀若養字之養。古音如此。故今云式㨾卽像之俗也。或又用樣爲之。
   湘的造字,必定与“相”有关,就是说先有相后有湘。“相”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为“木”上或“木”旁有眼,省视,即认真观察之意。在林间骑象“省视”,其看到的结果为“相”,故“相”读“象”音?

   蒸湘以下至湘漓分水处,均为现阳明山脉,九疑亦其间。上尧舜禹三代之际,象群应为此地常见。故舜帝之弟名“象”。《孟子》曰:“封之有庳”,“庳”者,音鼻。《帝王纪》,“舜弟象封于有鼻。”《括地志》,“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老传云,舜葬九疑,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鼻亭神。”《舆地志》,“零陵郡应阳县东有山,山有象庙。”王隐《晋书》,“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
   《礼记·王制》,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夏商周之际,专司中原与南方民族交流的使者称为“象”。
   象、相、湘,造字的底层逻辑相通。
舜帝南巡,巡狩九疑;舜帝弟名“象”,封于“有鼻国”。
   阳明山、九疑山及游猎其间的部族,上省视、巡察其间,“相”也,“象”也,“湘”也。
                (未完待续)
文字:彭国喜
图片:彭国喜


信息来源: 常宁民间文艺 所属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