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速度
1978年,常宁县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算为2878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707万元,占工业总产值51.09%(内县属工业总产值523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35.6%);农业总产值1408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8.9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改革开放,使全县经济走上健康迅速发展的轨道。1981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33622万元,较1978年增长16.78%,平均年增长5.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总产值达17376万元,较1978年增长18.15%,平均年增长6.05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达16246万元,较1978年增长15.37%,平均每年增长5.12个百分点,尤其是工业,特别是集体所有制工业发展较快,到1985年,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达24482万元,较1981年增长40.9%,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其中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较1981年增长44.13%,年均增长11.03个百分点。1985年后,工业继续推行经济承包负责制,实行利改税,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农业继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商业在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前提下,发展个体商业,实行多渠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多家经营的办法,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改革农副产品购销制度,并采取产品、价格、市场三放开的措施,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城乡贸易的活跃,到1988年,全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实现翻一番的目标,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6705万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96.97%,其中工业总产值(不含村以下工业)29415万元。增长1.9倍,而县属工业总产值达10704万元,增长11.04倍,年均递增7.4%;农业总产值21903万元,增长47.97%,粮食总产量39371.7万公斤,增长33.72%;生猪饲养量601258头,增长32%;水产品产量821.1万公斤,增长5.36倍,柑桔总产量141.5万公斤,增长75倍多;黄花菜、苎麻,油料等其他经济作物都有大幅度增长。社会商品零售额26653万元,比1978年增长23.5倍,平均每年递增12.8%。
1988年后,县委、县政府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发挥农业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商品生产,加强横向联合搞活流通渠道。至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62386万元。比1988年增长10.01%,其中县属工业总产值11561万元,比1988年增长7.02%;农业总产值22351万元,比1988年增长2.05%;粮食总产量37940.8公斤,比1988年下降3.6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133万元,比1988年增长13.04%。1991年后,县委、县政府继续调整发展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因地制宜提出“以农业为主体、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为一翼,改革开放、招商引资为一翼的“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一优两高”农业,个体私营股份经济和第三产业,拓宽县城经济在1991年至1995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国民经济总量增势强劲,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多项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园满实现。1995年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7.05亿元增加到23.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6.1%,比“八五”计划年均9%增长速度上升了7.1个百分点,提前五年实现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在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48.7%、35.3%、16%,改变为35.2%、35.6、25.2%,逐步走向合理,农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5.31亿元至1995年增加到11.63亿元,年均增长6.2%。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26.5%,提高到1995年的72%,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13倍,年均增长69.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4元增加到1596元,年均增长29.8%。工业总产值(不含省市驻常宁厂矿)由6.97亿元增加到19.38亿元,年均增长15.4%,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32亿元,比“七五”期间增加7.23亿元,增长1.7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4亿元,比1990年增加2.93亿元,年均增长15%。在1996年至2000年第九年五年计划期间,中共常宁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共的方针政策,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克服困难,勤奋工作,使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69亿元,比1995年增长69.2%,年均每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1亿元,比1995年增长36.4%,年均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8.45亿元,比1995年增长90.8%,年均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0.83亿元,比1995年增长79.9%,年均增长12.5%。农业总产值由1995年的11.63亿元增加到18.19亿元,年均增长6.31%;工业总产值由1995年27.99亿元增加到61.88亿元,年均增长17.2%,财政总收入由13226万元增加到16747万元,年均增长4.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7916万元增加到12688万元,年均增长9.8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66亿元增加到9.43亿元,年均增长10.75%。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4.52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6.6%,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46.7%,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6.7%,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351元,比上年增加491元,增长10.1%。2002年,全市综合国内生产总值达43.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7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9%。第三产业增加值1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在三次产业中,各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7.8%,第二产业占41.7%,第三产业占3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315元,比上年增加494元,增长10.2%。2003年实现也区生产总值47.69亿元,按可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0.08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5.10亿元,增长11.4%。在三次产业中各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比重是: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26.2%,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42.1%,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3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731元,比上年增加416元,增长7.8%。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地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4%、50.3%、41.3%。
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580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快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114万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48629万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181837万元,增长10.1%。全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5%,提高2.8个百分点;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8009万元,比上年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所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较上年上升了5.1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07869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3.03%,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的比重继续上升,全市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6.3%,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农村牧渔业总产值249402万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产值105926万元,增长8.5%,林业产值11864万元,增长2.1%,牧业产值114350万元,增长4.5%;渔业产值12762万元,增长5.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500万元,增长6.5%。全年实现财政点收入23313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860万元,增长10%;上划中央“两税”7358万元,增长53.5%;上划所得税2103万元,增长48.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93万元,比上年增长13.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5%),实际增长8.6%。
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9.12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16.79亿元,增长9.5%。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5.36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8.97亿元,集体工业增加值1.8亿元,矿产、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增加值12.52亿元。全年实现农村牧渔业总产值26.7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1.25506亿元,林业产值1.4511亿元,牧业产值11.87396亿元;渔业产值1.6141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945亿元。全市粮食总产量39.13万吨。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03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3亿元;上划中央“两税”1.14亿元;上划所得税0.2636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9亿元。
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1.82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9.37亿元,增长15.3%。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0.92亿元。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6.32亿元。全年实现农村牧渔业总产值27.9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1.89547亿元,林业产值1.49亿元,牧业产值12.3170亿元;渔业产值1.72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24亿元。全市粮食总产量39.08万吨。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0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亿元;上划中央“两税”1.63亿元;上划所得税0.398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6亿元。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2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5.74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6.28亿元,增长27%。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5.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24.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2.43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3.61亿元,采矿、化工、冶炼等支柱产业增加值19.52亿元。全年实现农村牧渔业总产值37.03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2.96433亿元,林业产值2.12672亿元,牧业产值17.24826亿元;渔业产值2.1035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1亿元。全市粮食总产量38.31万吨。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24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7亿元;上划中央“两税”2.31亿元;上划所得税0.46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5亿元。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27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41.54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38.03亿元,增长17.7%。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15亿元。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54.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3.1%,民间投资的比重继续上升,全市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37.3%。全年实现农村牧渔业总产值48.27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5.48亿元,林业产值3.01亿元,牧业产值26.83亿元;渔业产值2.2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2亿元。粮食总产量39.48万吨。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2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3亿元;上划中央“两税”2.44亿元;上划所得税0.45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8亿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