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明祭祀倡议书
2019年清明节即将到来,在这缅怀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为共度平安、绿色、生态的清明节,以健康、文明、低碳、有序的形式进行祭扫,助力文明创建工作,我们向全市市民朋友发出倡议:
摈弃陈规陋习,实行文明祭扫。自觉破除在林地焚烧纸钱、燃放烟花炮竹等陈规陋习,大力提倡文明祭奠、低碳祭扫,推广敬献鲜花、植树绿化、丝带寄哀思、家庭追思、社区公祭等现代祭扫方式,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化文明的表达方式。
提倡厚养薄葬,弘扬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要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提倡对在世老人多尽孝道,多一份关心,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后,坚持从俭治丧,文明祭祀,让逝者欣慰,生者心安。
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文明祭祀。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以节俭、文明、绿色、安全的方式缅怀故人。
倡导安全祭祀,共度平安清明。清明祭扫期间,人流多、车流量大,交通易拥堵,广大市民应科学合理安排祭祀时间,错峰出行。同时,要爱护公共环境,严防火灾事故,做到不在林地烧纸焚香,不在广场、小区、草坪等场所烧纸、放鞭炮,确保祭扫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倡导文明祭扫,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让我们携手同行,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当告别陋习的先行者、文明祭扫的践行者、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者,以文明缅怀的实际行动,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力量。(尹维龙)
常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2019年4月1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