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财政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常宁市财政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根据《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写了《常宁市财政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常宁财政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财政工作按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四个着力”为基本抓手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重点支出,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十三五” 期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实现79.18亿元,比上个五年增加13.25亿元,由2011年的10.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6.52亿元,年均增长6.31%;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实现277.5亿元,比上个五年增加104.72亿元,由2011年的22.8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预计56.54亿元,年均增长14.77%全市民生支出累计实现202.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87%,年均增长16.93%。

(二)财政收入结构

从收入来源看,“十三五”期间,税务部门征收收入累计完成59.12亿元,占全部收入的74.66%;财政部门组织的各项非税收入累计完成20.06亿元,占全部收入的25.34%。

从税收行业看,“十三五”期间,第一产业各项税收收入累计完成0.97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0.1%;第二产业各项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8.87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0%;第三产业各项税收累计完成43.58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70%。

(三) 财政发展主要成果

1、财力基础不断夯实,财政收入在挤干水分的前提下稳定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确保了各项财政收入应收尽收。会同税务部门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加强税源监控,挖掘增收潜力,及时掌握税收动态,堵塞征缴漏洞,确保了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缴入财政专户。不断优化财政收入结构,严格控制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财政收入质量较好。面对减税降费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刚性支出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全力以赴狠抓财政收入,确保了“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2、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全市经济协调发展

“十三五”期间,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稳增长、促三保的财政经济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经济转型与发展。

落实扶持市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拨付支农资金48.07亿元,争取国家、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25亿元。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安排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62亿元,推动了农业保险持续增效,更好地服务“三农”。安排拨付53.81亿元,促进了我市教育、文体方面的蓬勃发展;

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952.64万元;拨付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1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类投资项目,支持了创新型企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取消、减征、缓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政策,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约15亿元。担保中心切实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职能作用和社会职责,130户中小微企业办理贷款担保240笔金额7.33亿元,已累计担保贷款金额7.33亿元,截止目前在保企业90 户,在保笔数92笔,在保责任余额1.81亿元;发放小额贷款担保193笔金额4.75亿元,已累计担保贷款金额4.75亿元,极大地解决了中小微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实现了结构性转变,三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

3、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同时,积极筹措调度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及时足额安排和拨付各项民生等重点支出。全市民生支出累计实现202.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87%,比上个五年增加79.71亿元,增长65%。其中:教育支出49.55亿元,年均增长13%,继续巩固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政策,加强教育扶困助学体系建设,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改善了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92亿元,年均增长9%,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发挥就业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化基本保障,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大幅提升,各项社会保险保障水平逐年稳步提高卫生健康支出37.87亿元,年均增长12%,完善各项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落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政策,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农林水支出43.3亿元,年均增长18%,确保了耕地地力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26亿元,年均增长25%,支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物局、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配套设施和免费开放,更新维修全民健身器材及体育场馆支持开展了各项公益惠民文体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科学技术支出2.04亿元,年均增长17%,支持开展了科学技术普及活动,重点支持了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落实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和农业科技专项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专项资金,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发展;节能环保支出12.96亿元,年均增长5%,支持了大气、土壤、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湿地生态保护等,进一步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住房保障支出11.24亿元,年均增长23%,支持了棚户区、老旧小区等保障性廉租房、公租房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区支出16.9亿元,年均增长27%,支持了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等,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更加舒适。

4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巩固基层建设成果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在省财政厅核定的补助金额基础上,对全域363个行政村进行全覆盖。按照每村每年平均19.17万元标准,全市各级财政共拨付0.7亿元,专项用于村内环境卫生管理、基础设施维护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市财政已将该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实行常态化管理。

开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自2015年开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奖补资金1736.8万元,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切实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

积极推动全市农村“厕所革命”,市财政就累计投入资金0.49亿元,支持全市农村改厕3.63万户,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

5、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努力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制发了《常宁市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财经纪律,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制发了一系列的文件,规范了公务活动用餐、差旅伙食市内交通费、会议费、培训费、党建活动经费等的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购置资金和公款出国(境)资金。审核投资建设工程预决算总值125.22亿元,核减值19.14亿元,核减率15.29%,大大节省了财政资金。

6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完善了政府预算体系,编制了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口径政府预算。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协调。推进了预决算信息公开,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了公开范围,细化了公开内容,规范了公开程序,实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十三五”期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指示精神,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积极探索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完善机构设置,增强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出台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新模式;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引进信息化操作平台,保障了绩效目标编报质量;扩大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范围,提高了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进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完成了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工作。积极盘活了财政存量资金,逐步清理消化部分暂付款,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财务整合工作。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落实了“放管服”政府采购政策和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政府采购网上申报业务由审批制改备案制;按时完成了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和省财政厅布置的关于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做好地方预算单位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信息填报工作。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为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根据省财政厅印发的《湖南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于2020年指导市直单位编制了本部门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湖南省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实施办法》等规定制定了《常宁市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实施办法》,确保了全市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有序推进。市本级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13项,实际支出4664万元。深化财政电子票据和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改革。遵循“安全、统一、高效、环保、便民”的原则,全面推广使用财政电子票据,执行全省统一的收缴规程,构建科学、规范的财政票据和非税收入收缴电子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非税收入收缴、清分、退付以及电子票据开具、查询、报销入账等全流程电子化管理,全面提升财政票据监管和非税收缴风险防控能力,从源头规范收缴行为,提高缴款办理效率,降低征收成本。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引导,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和金融支付手段,极大地方便缴款人缴交非税收入,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6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市乡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制发了《常宁市关于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指导各乡镇、街道财政部门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具体实施方案,努力调动乡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做到收入和财力向乡镇倾斜,适度上移乡镇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不断提升乡镇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7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将本级“三保”特别是保工资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建立“定期报告+重点关注”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确保“三保”特别是保工资不出问题。积极向上争取财政补助资金、中央和省级调剂金,保障了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维护了社会稳定。

 

8全力筹措资金,化解债务风险。为平稳度过偿债高峰期,化解到期债务风险,市财政局统筹协调、牵头调度,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提早谋划、主动作为,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安排预算资金、压减支出、企业自筹、借新还旧等方式化解到期债务风险,确保了全市未发生债务违约,有效维护了政府信誉。

二、“十四五”时期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推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主线,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推动我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主要目标

财政收入目标:“十四五”期间,每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相适应。

财政改革目标:政支出的公共性层次严格区分,财政风险有效防控;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机制要更加成熟。全面规范消化暂付款,开展市全覆盖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做好预算执行一体化建设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全市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社会保险基金平稳可持续运行,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维护就业局势稳定。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

财政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法治财政基本建成,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财政运行透明度明显提高,财政信息公开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不断增强,信息化和集中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基本任务

1.坚持公共公益。凡属于社会公共需要范围、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领域,公共财政须主动补位、应保尽保,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凡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范围、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领域,公共财政应尽快退出、让位市场,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坚持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科学界定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既有效保障市级宏观调控、重大改革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集中财力办大事,又充分考虑实际,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积极性,促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

3.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以“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为方向,对纳入基本民生项目予以优先保障,更加注重抬底部、促公平、提质量,着力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满足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公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4.坚持全面统筹规划、分类分项推进。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为着力点,深化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以义务教育、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为重点,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以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目标要求,加大对其他领域中具有重大牵引作用改革的财税统筹支持力度。

5.坚持法治规范、公开透明。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更加注重运用法律制度来规范财政管理,不断创新完善财政治理方式,切实把财政管理活动全面纳入法治化、透明化的运行轨道。

6.规范消化暂付性款项工作。严格规范财政暂付款管理,加大清理力度,压减暂付款挂账规模。确保在2025年将历年形成的暂付款项全部消化完毕。同时,严格规范财政对外借款的管理,严格控制增量,确保暂付性款项只减不增。   

7.全面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科学完善编制方式方法,严格规范编制业务流程,不断提高编报的水平和质量,逐步建立健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

8.积极推进预算执行一体化工作。继续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依据《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要求,按照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积极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国库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9.加强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一是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完善全市各级经财政部核准的财政专户信息,做好存量财政专户清理撤销工作;二是强化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和监管,严格规范账户审批、备案、年检工作流程;继续梳理市直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做好预算单位存量账户清理撤销工作,确保财政资金高效安全使用。

   10.继续支持推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转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着力支持加强农业和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

11.落实普惠金融发展政策。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和奖补资金保障,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弱势群体创业就业积极性。支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我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

12.管控债务规模,降低债务风险指标。政府性债务风险整体可控,政府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十四五”时期财政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优先保证支农资金投入。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领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拓展农业资金筹集渠道,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有效引导银行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

支持保障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给。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巩固、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统一农田建设财政补助政策,完善农田建设投入机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设施农业、畜禽和渔业健康养殖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应。

支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统筹乡村产业振兴、扶持壮大经济薄弱村和空壳村集体经济等奖补资金,坚持扶强与扶弱相结合,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集群。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建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健康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以奖代补,支持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扎实有序推进农业面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支持实施农作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支持推进水利发展。贯彻新时代治水方针,借助国家实施主干河流流域综合整治、强化水系连通契机,抢抓机遇,强化资金统筹,支持推进我市境内湘江流域、舂陵江河流域综合整治;推进水库除险加固,提高度汛能力;支持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水资源开发保护与利用;支持农村饮水工程维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完善农村综合改革,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市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基层财政建设,努力提高市乡财政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做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内道路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会同市相关部门继续深入开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严格落实“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继续巩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继续实施乡村教师差别化补贴政策。支持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落实好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落实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好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

强化社保基金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金管理,建立健全基金风险控制制度和投资管理机制,加强对社保基金监控指标和业务风险环节的分析,逐步完善社保基金风险防范机制。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计息和保值增值规定,确保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完善养老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更好地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

多措并举,有效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按照国家和省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要求,继续加大各项补贴支出力度,充分发挥就业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支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发放技能提升补贴,提高了全市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加强中青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继续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激励承担稳定就业岗位的社会责任,扩大受益面。

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力度。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力度,继续加强困难群体保障资金管理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供养对象保障标准工作。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做好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继续做好优抚对象、退役士兵安置资金筹集工作。落实残疾人保障工作,不断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

支持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积极支持林业生态、宜水潭水生态保护修复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支持农村环境治理,支持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工程。

支持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发展。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和设施免费开放,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引导和扶持艺术精品创作,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宣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和导向作用,支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整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结构,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和重点旅游项目提质升级,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支持体育事业发展,促进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重点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城市健身路径和便民足球场建设等,支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引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健身。

(三)切实抓好运转保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足额安排工资性支出,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收入分配调整政策,确保工资发放及时到位。落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政策。保障政权建设经费投入,努力维护政权机关正常运转,加强公安司法机关经费保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资金支持。

(四)完善财政体制,深化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细化全口径预算编制管理,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转列和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协调,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完善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政府预决算信息,督促市直部门及时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推进年度预算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继续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新设专项,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转移支付。

坚持依法理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围绕增加税收促产业发展。一是依法抓好财政收入。妥善应对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后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多措并举培植和壮大新的税源增长点,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实事求是组织财政收入,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均衡入库。二是强化重点税源管理。密切跟踪重点行业、重大投资项目进展动态,全面采集企业涉税数据信息。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一对一”监管,把握行业整体运行的动态和特点,重点监控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增减变动情况,加强趋势研判和预警预报,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统筹调控能力。三是促进产业发展,夯实财税增收基础。在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上做文章,在培育增长新动能上下功夫,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融合互动,推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税源基础,实现财税收入持续增长。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精打细算,从严从紧编制预算。加大压减一般性支出力度,严格公务车辆使用,严审因公出国计划,减少、合并、从简安排会议和培训,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为加快补齐民生事业短板腾出更大空间。

大力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湖南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进一步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做好预决算信息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监督,保障公民对政府财政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继续落实财政部门已出台的重要政策、重大决策,规范办事制度、程序办法、办理时限和结果。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政务活动公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事制等制度,不断加大财政工作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是全面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水平,有利于硬化支出预算执行约束,有利于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以绩效为导向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民生福祉的重点项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将预算绩效管理范围逐步覆盖到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全部预算。强化项目绩效目标编制,将绩效目标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批复下达。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对存在严重问题的要暂缓或停止预算拨款,督促及时整改落实。开展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采用绩效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引入专家论证或第三方机构参与,健全绩效结果评价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加强结果应用。

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强化规范消化暂付款工作,严格落实“逐步消化存量、严格控制增量、总量只减不增”总体目标要求,采取预算安排列支、核销呆账、死账、回收借款等多项措施,确保完成五年消化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同时,进一步规范财政对外借款的管理,原则上不对非预算单位及未纳入年度预算的建设项目借款或垫付资金,严格控制新增无预算借垫国库资金,切实压减暂付款规模。按照《预算法》要求,完善政府决算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政府决算信息,督促市直部门及时公开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决算。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健全财政资金运行机制。规范财政资金支付行为。推进我市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改革。全面清理财政专户,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

推进政府采购规范化建设。根据采购限额标准,编实、编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保证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加强对采购代理机构内控制度建设的管理,重点加强对其开标、评标过程的监管。健全履约验收制度,切实让采购人担负起对采购结果负责的职责加强对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培训与管理。建立评审专家的奖惩淘汰机制,对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

继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进一步完善机制,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流程,加强监管,实现阳光政府购买,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透明化,多元化,杜绝单位部门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权利寻租。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和绩效评价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确保预算资金监管更加有效,积极促进部门职能转变。

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探索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新机制。利用行政事业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推进资产管理事项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有效衔接。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单位和个人。把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相结合,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规范非税收入和财政票据管理。认真清理收费基金项目,对依法依规设立的非税收入项目,实行严格征收管理。认真贯彻落实降费减负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家、省、市各项降费减负政策落地生根,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负担,建立目录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及时更新和发布,增强政策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流程再造,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适应现代财政制度要求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和财政票据管理机制,提升非税收入管理效能,推进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

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方面财政投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往小微企业创业方面去积极投入信贷。进一步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有效解决我市各类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强财政可承受能力监测系统管理和数据审核,严控项目财政支出责任不超红线。

化解政府性债务存量和遏制政府债务增量。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支持鼓励引进附加值大、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培植新增税源。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激发市场活力,形成稳定税源,提升经济总量、提高财政收入,不断提升我市偿债抗风险的能力。整合资产资源,转型还债。推进国有资产资源在国有企业中的优化、整合,将优质资源、特许经营权、可经营资产等国有资产注入国有企业,支持国有企业经营有盈利或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建设和运营,保其增加收入来源,增强盈利能力和化债能力。严格控制新增政府债务。严格执行《预算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府债务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和偿还责任。

推进会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深入贯彻实施会计准则制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贯彻,督促全市各级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同时推进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优化会计管理服务,依据“互联网+”的便民服务模式,保证会计人员管理平台的建设,通过各类政务网络服务于广大会计人员,及时发布会计政策信息和工作动态,便于会计人员办理各项业务,    做到会计管理信息化。扎实推进会计诚信建设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加大通过网络和自媒体等渠道的会计诚信宣传力度,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对于在工作中和会计考试中违规违纪的人员记入会计人员失信档,切实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落实财税政策、强化会计监督、提升财政监督整体效能。积极探索财政监督的新形式新途径,保障财税政策实施,推动财政管理完善,创新财政监督工作方式方法,围绕财政中心工作,选择关注度高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项监督。一是做好各项重大财政政策落实情况监督;二是切实加强预算监督;三是切实强化会计监督;四是切实做好内控内审工作。五是进一步修订完善财政系统内控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督”的监督方式,通过采取大数据分析、远程实时监控等手段,实现实时、全覆盖监督,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依法理财服务水平

加强财政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要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增强财政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开展专题学习教育,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打造一支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立足岗位做奉献,为完成“十四五”时期财政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