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财政工作总结

2022年度财政工作总结

常宁市财政局

(2022126日)

 

2022年,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常宁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培财源、兴产业、控支出、强管理,实现了经济逆势增长,有效保障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平稳前行。

一、2022年财政工作情况

(一)积极施为抓增收,确保财政工作平稳运行。今年来,在常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克服新冠疫情的反复冲击和当前市场形势低迷等客观因素影响,以做实财政收入为重点,不断加强综合治税,规范收入管理,财政收入结构更趋合理,收入质量全面提升。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65亿元,增长22.26%,其中:全口径税收完成17.92亿元,增长23.53%;非税收入完成3.73亿元,增长13.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98亿元,增长24.44%,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完成9.25亿元,增长27.94%。总收入税占比和地方收入税占比分别达82.76%71.24%,均创历史新高。

(二)打好政策“组合拳”,助推经济发展稳步向前。一是加强财源建设。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壮大骨干财源,着力提升油茶、茶叶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并以构建大统计大税务格局为契机,加强同各部门协调联动,加快综合治税监测平台建设,加强涉税信息共享,全力构建财源信息互联互通、税源管控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今年,财源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正在积极争取省政府真抓实干奖励。二是落实减税降费。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强对化工、冶炼等制造业的留抵退税落实,全力助企纾困,减轻企业负担,并持续优化经济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全力保障各项惠企资金,认真贯彻落实《衡阳市千人联千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百日行动方案》,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对帮扶企业开展集中上门服务,倾听企业心声。四是争取惠企资金争取外贸促发展资金224万元,对全市11家进出口企业进行扶持。争取“制造强省”等专项补助资金1852.85万元,支持福宏弹簧有限公司、隆源铜业有限公司、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争取上级研发奖补资金300.98万元,支持有色金属、隆源铜业、德邦生物等公司进行科技创新。五是缓解融资难题。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帮助13户小微企业、个人申请创业担保贷款404万元,帮助97个农担项目申请贷款1亿元,有效地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

(三)集中财力保民生,保障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在收支逆差大、资金调度难的情况下,坚持“以收定支”的原则,严控支出规模,集中财力保重点、惠民生,有力地保障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资金需求,维护社会大局稳定。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2.88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达78.23%一是全力保障“三保”支出。始终以“三保”支出为重点,严格按照先“三保”支出后其他支出的资金拨付顺序,牢牢守住“三保”底线,维护了社会的基本稳定。二是支持教育均衡发展。严格按照“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落实教育经费,截止目前已安排教育专项支出10.25亿元,不断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落实各项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和助学金等资助政策,支持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校舍维修和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三是巩固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政策,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启动民政惠民政策,贯彻执行各项抚恤优待政策。城乡低保月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50元和403元,农村分散供养对象每人每月520元,集中供养和城市分散供养对象每人每月806元,集中供养孤儿和分散供养孤儿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350元和95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均提高到每人每月75元。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1-11月,全市累计安排农林水支出8.31亿元,着重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和“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力度不减,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工作的倾斜力度,大力支持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农村公路、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油茶、茶叶、无渣生姜等产业建设,支持农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同时,全面落实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财政奖补资金884万元,惠及123个项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支持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样板。五是抓好其他重点工作。在财政资金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积极统筹财力,保障疫情防控、住房保障、平安建设、禁毒禁燃、森林防火、反电诈反性侵等工作的资金需求,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四)多措并举强管理,积极履行财政工作职能。一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对4个预算单位和7个项目开展了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并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及运行监控,切实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坚持“谁举债,谁负责,谁偿还”原则不动摇,实行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子孙平台公司“关停并转”,进一步推进平台公司转型。是强化政府采购管理。实施无预算不采购、无资金来源不采购政策,采购须基于工作实际所需,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科学测算项目采购预算经费,科学合理确定采购需求,加强采购履约验收管理,杜绝超标准、豪华采购。同时,制作宣传动漫“胖胖采购记”,规范政府采购管理,打造“清廉采购”特色品牌四是强化财政评审管理。1-11月,完成财政投资项目评审498个、审核概算项目1个、审定估算项目5个,全年审减不合理资金22973.67万元,最大限度避免财政资金的流失。五是持续规范津补贴管理。出台《常宁市规范公务员工资津补贴实施方案》,加强公务员工资津贴补贴管理,加大对违规发放公务员工资津贴补贴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六是开展在建项目清查。按照《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在建项目基本情况核查的工作实施方案》,全力配合做好项目服务组在建项目核查工作,厘清了全市在建项目立项、招标、施工和项目资金来源、缺口及负债等基本情况。七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2021年全面启动国有资产清理核实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省政府启动清查处置闲置国有资产资源专项行动,进一步摸清全市资产家底,并坚持“能用先用、不用可售、不售可租、能融则融”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国有资产资源的效益。八是规范惠民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相关规定,所有发放到个人的财政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出台《常宁市财政局关于开展2022年度惠民惠农财政补贴政策和项目清理整合工作的通知》,完成了2022年度惠民惠农财政补贴政策和项目清理工作。同时,配合市委纪监委对惠民惠农补贴“一卡通”资金进行专项治理检查。九是加强预决算公开。全面加强预决算公开工作,圆满完成了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的任务,得到上级财政部门的充分肯定,2021年度部门预决算公开获湖南省138个县市区第一名。

(五)大刀阔斧推改革,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效能。一是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树立破后而立的决心,打破原有预算编制,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将财政工就作由被动服务型转向主动管理型。二是深化收缴电子化改革。严格落实统一项目识别码,统一缴款识别码、统一缴款渠道“三统一”的要求,打实推进非税收入电子化改革,在全市推广应用新版非税收》征缴系统,强化互联互通,推动系统由分布式模式向互联网渠道,持续提升非税收入征管系统功能。今年我市除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所有高级中学、职中、进修学校已全部实行电子化凭证收费。三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财政业务工作流程的实施方案》,对指标下达业务流程、计划及支付环节业务流程、采购业务流程、财评业务流程等财政业务工作,明确工作要求、办结时限、审核标准,并予以公示。同时,在机关内大力推行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一站式服务制、AB岗负责制等制度,有效提高机关的服务水平、精简机关办事程序,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六)党建引领不动摇,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密结合财政工作实际,恪守“为政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初心。二是加强清廉机关建设。以建设“清廉机关”为契机,通过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开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清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清廉风尚,树筑牢反腐倡廉防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廉洁自律的财政干部队伍。并完善修订《常宁市财政局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的作风意识,力戒“慵懒散”,激励“闯创干”,全力构建“服务型”财政机关。三是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落实局党组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扎实完成重点党建工作任务,坚持用活党建“指挥棒”,以党建力量助力其他财政工作。四是注重干部队伍培养。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战作为最好的训练,持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锻炼。通过“万雁入乡”工程,选派十六名中坚力量下沉基层一线驻村磨砺成长,丰富实践阅历、砥砺担当才干,全面弥补经验盲区和短板弱项,不断提高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五是提高干部幸福指数。开展困难干部职工慰问走访,关爱服务患病及生育干部职工,关心困难家庭儿童。服务好离退休干部职工生活保障,将所有乡镇财政所退休人员并入到局机关统一管理,成立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股专门负责老干部工作。

尽管当前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一些问题仍不容小视,主要体现为:一是收入增长幅度与刚性支出规模难相适应。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难以弥补预算平衡的“硬缺口”。三财政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十分严重。四是干部职工业务素养还需持续加强。对此,我局将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