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2025年上半年,在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大部分工作实现"双过半",为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现将半年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粮油生产稳步推进。始终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围绕今年省、衡阳市下达我市"粮食播种面积为86.64万亩(其中落实早稻25万亩以上),产量36.88万吨以上"的目标全市落实早稻种植25.12万亩,中稻及一季晚稻种植22.63万亩,晚稻计划落实29.54万亩,大豆、玉米等旱杂粮种植9.35万亩。创办了6个县级双季稻万亩示范片、34个乡镇双季稻千亩示范片和142个村级双季稻百亩示范片。

(二)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一是加强监测防风险。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全市脱贫户13410户41887人,监测户1618户4125人,今年以来共处理预警信息802条、修改更新系统问题数据8000余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总体要求,保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对1618户监测对象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及时发现并解决返贫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产业赋能强支撑。大力发展优质稻、果蔬、生猪、"两油两叶一棉"等特色优势产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广大农户联结在产业链上,分享更多收益。实施2024年常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在塔山瑶族乡、洋泉镇新建和改造茶叶基地、茶叶加工厂房建设、茶叶品牌打造等,带动脱贫户、监测户及一般农户收入持续增收。三是稳岗就业保收入。强化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点对点输送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外出务工人员落实一次性交通补贴。新建13个乡村车间,全市就业帮扶乡村车间共计172个,已带动脱贫劳动力283人。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767人。目前,全市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人数达1.7万余人,超过去年规模。预计全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将高于全市农民平均水平。

(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规模蔬菜基地28家,总面积9.73万亩,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6个,获评"湘江源"蔬菜省级区域公用品牌6个。大力发展"两油两叶一棉"等特色产业,油茶、油菜、茶叶、烟叶、棉花分别种植100万亩、32.75万亩、10万亩、3.19万亩、8.1万亩。抓实动物防疫,推进动物健康养殖,已完成猪口蹄疫免疫54万头,家禽611万羽,羊小反5.7万只,牛口蹄疫2.6万头,羊口蹄疫5.7万只。我市获评衡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2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50余家,其中获评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1家,省五星级休闲农庄2家,省四星级休闲农庄8家,省三星级休闲农庄17家。

(四)环境整治有序开展。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全面清理整治农村"空心房""危旧房"和残垣断壁。累计拆除空心房3023栋,去掉“约”3万余平米,以三角塘新铺村为代表的六小园建设初见成效。进一步完善"农户分类减量、村组清理收集、乡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以村规民约等动员农民群众实行门前卫生"三包制度",引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红白喜事要全面禁用一次性餐具。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洋泉镇西南村、兰江乡应伏村成功申报为2024年度省级美丽乡村(和美湘村)重点建设村,建成衡阳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精品村1个。正在申报2025年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五)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全市11.92万亩重度重金属镉污染耕地全面退出水稻种植,在严格管控类耕地上改种棉花5.5万亩、油菜3万亩湘莲2万亩,其他作物1万亩,其他措施0.42万亩(已征收)做到了应调尽调,实现了"调得出、稳得住、有效益"目标。全面实施化肥农药"双减量"、秸秆粪污"双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双回收"行动。在严打高压态势下,"一江四水"(湘江、宜水、潭水、浯水、舂陵水)等重点水域禁捕秩序总体平稳,湘江流域鱼类种类和资源量逐步恢复提升。今年以来共完成农产品定量检测30余批次,胶体金快速检测1000余批次,覆盖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品类,合格率99%。深入开展豇豆农残攻坚治理行动、重点水产品(鳊鱼、大口黑鲈、鲫鱼、乌鳢、黄鳝、牛蛙、泥鳅、甲鱼等)药残超标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主体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药、不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或兽药休药期规定、销售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等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全市现有"二品一标"农产品12个。中央第三轮生态环境督察交办常宁市利福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环境问题整改取得实效,正在申请省、衡阳市验收销号。

(六)专项整治不断深化。一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整治。今年以来,我局两个专项整治工作专班通过下沉一线督导、驻场式解剖和受理群众举报共摸排问题线索共88其中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摸排问题线索38条,涉及金额631万元,已经整改销号的问题线索15条,正在整改中23条,移送问题线索14条,纪监委已立案2件,清缴追回资金45.44万元。二是乡村振兴资金使用问题专项整治共梳理发现问题线索50条,涉及金额1144.9万元,已经整改销号的问题线索26条,正在整改中24条,移送问题线索12条,纪监委已立案2件,缴追回资金2.16万元。三是农村违法违规建住房问题专项排查整治。截止6月20日,全市共排查房屋15013幢(其中20220年7月3日以后排查6422户,存量8591户),初步排查总问题数215户(其中2020年7月3日以后新增问题数186户,存量29户)。目前,已拆除围墙、附属杂房超面积禾坪处,没收1处(新河镇八正村),正在补办手续46处。对从中发现有国家公职人员违法违规线索的,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七)综合改革获得进展。2024年在胜桥镇石溪村、2025年在胜桥镇分别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为整县全面推行提供经验奠定基础。2024年创新开展村级集体经济40强和村级集体经济进步20强评选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打造了一批集体经济强村,年收入破百万元的富裕村达16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度总收入达9196.75万元。在"党建+产业联盟"的基础上探索升级"党建+产业联兴"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乡镇党委"龙头"作用,以乡镇为单位确定特色产业,实行联建共建、抱团发展,并依托产业组建联合党支部,通过支部纽带,把组织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发展效能。西岭镇整合17个村(社区)资源,向银行贷款5770万元,投资新建牲猪养殖场7个,引进郴洲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达成牲猪代养合作协议,每年可创收500万元以上。塔山瑶族乡共有茶叶企业25家,其中省、市级龙头茶企11家,发展5.3万亩有机茶园,年产值约1.7亿元。乡党委找准目标、看准方向,统筹成立"党建+茶叶联盟"促进茶叶产业升级。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补贴机制,对老茶园补助800元/亩,对新开辟茶园补助1300元/亩,助力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收益不高。农业生产成本高,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种植效益难以提升,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且中老年人较多,难以创造更高收入。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虽然近些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财力有限,导致资金投入不足,面对恶劣天气、汛情等自然因素影响,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中小型水库渠系渗漏严重,山平塘等小农水设施淤积病险现象普遍,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农业产业链相对较短,农产品的加工和价值链较弱,农户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一二二产业融合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凸显,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新动能接续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2025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进一步加强对早稻后期、中稻田间肥水培管,提升对病虫、旱涝等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力以赴保障夏粮丰收。统筹做好晚稻生产,稳定晚稻生产面积,组织农户提前准备好晚稻生产所需种子、肥 料、农药、农机等重点物资,全面完成晚稻育秧。利用天水田、台田和严格管控区耕地发展旱粮、棉花、湘莲生产。确保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86.59万亩以上,总产量36.8万吨以上。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组织实施2025年集中排查和动态管理,加强防止返贫监测标准和低保标准等合理衔接,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加强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强化衔接资金项目资产管理,扎实做好结对帮扶、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等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开发模式,壮大油茶、茶叶、优质稻、无渣生姜等优质农产品的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常宁优质农产品的总产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开发,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形成一批产业强村、强镇。引导相关产业做大经营规模,做好产销对接,带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往村组、自然湾场延伸,进一步落实大评小奖和门前三包工作,开展秀美湾场、秀美庭院评选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空心危房拆除,组织动员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大扫除、大清洁,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继续严格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积极创建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五)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土地有效流转。推进整村、整组连片土地流转,进一步降低流转成本,稳定流转关系,规范流转管理,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引导村合作社、种植大户主动缴纳管理服务费,村集体持续投入配套建设,形成长效管护机制。进一步规范宅基地管理,落实"谁审批、谁负责"制度,做到规划审批前置,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新增违建。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乡村振兴资金使用、农村违法违规建住房问题专项排查整治,打通从严治党向基层伸"最后一公里"。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宁市数据局  政府门户网站举报电话:0734-7223897

备案序号: 湘ICP备10025889号-1     湘公网安备 43048202000013号

网站标识码:4304820003     Email:cnxinxiban@126.com

"湘易办"
超级服务端

常宁市人民
政府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