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宁市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5年3月3日在常宁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李芳林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政部门围绕做好“财源建设、财税改革、财政管理、风险管控”四大攻坚工作,着力稳增长、优结构、防风险,全市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一)2024年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8359万元,增长7.15%,其中:地方税收126542万元,增长7.23%,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0.95%;非税收入51817万元,增长6.95%。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9026万元,增长3.46%。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37860万元,下降56.22%;支出14357万元,下降30.56%。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5251万元,增长28.76%;支出84535万元,增长9.78%。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269万元,增长2453.91%;支出287万元,增长51.85%。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预算执行情况是快报数,有待省财政批复,年终决算数据将会有所变动。

(二)2024年财政工作情况

1.财源建设强劲,多措并举发力。一是加强财源建设。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壮大骨干财源,支持铜铅锌、湘南纺织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争取5.9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用于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服饰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财税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二是争取惠企资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和企业争取“先进制造业高地”937万元、节能降碳专项资金5000万元,外贸促发展资金341.84万元、加工贸易资金18.3万元,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三是缓解融资难题。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帮助小微企业、个人申请18笔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金额达3301万元,财政贴息39.21万元;完成在保农业信贷担保户数267户,在保担保金额1.21亿元。四是严防债务风险。想方设法做强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积极争取置换债9.19亿元,最大限度的压降债务率,降低融资成本。今年用置换债置换高额贷款,全市一年可减少利息支出1960万元。今年,上级要求常宁完成4个平台退出,超额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上级奖励资金200万元。五是降低贷款利息。根据《常宁市本级财政性资金及财政监管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综合评分办法》要求,统筹财政资源,引导各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息,帮助国有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目前,各金融机构纷纷降息,最高利息已降至年息4%以下。

2.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一是兜牢三保底线。严格按照先“三保”支出后其他支出的资金拨付顺序,牢牢守住“三保”底线,维护了社会的基本稳定。2024年,全市“三保”支出完成47.82亿元,其中:“保工资”19.86亿元,“保运转”3.93亿元,“保基本民生”24.03亿元。二是强化教育保障。安排教育支出12.02亿元。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落实各阶段各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助学金政策,支持学校扩容提质改造、校舍维修和各阶段教育优质发展。三是聚焦社保重心。全面贯彻执行各项政策,努力办好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力保障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截至目前,为全市6055名优抚对象发放各类抚恤金及生活补助共计0.54亿元。四是助力乡村振兴。安排农林水支出9.68亿元,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大力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和特色产业发展,提高村民幸福指数。同时,全面落实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财政奖补资金工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

3.强化精细管理,狠抓职能履行。一是加强财政制度管控。出台《常宁市财政管理改革“四大攻坚”实施方案》(常政办发﹝2024﹞15号)、《关于坚决贯彻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的通知》(常办电发〔2024〕13号),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风险管控措施,加强资源挖潜和统筹,守住“三保”底线,切实保障全市财政平稳运行。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将财政工作由被动服务型转向主动管理型。二是全面盘活存量资金。加强财政专户管理,撤销违规的财政专户,对结转结余两年或预算执行进度缓慢以及预计年内难以执行的资金进行清理,收回以前年度结转结余指标3.84亿元,收回闲置、低效资金0.15亿元。三是加强国有“三资”管理。对全市资产、资源、资金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灵活用好“用、售、租、融”四字诀,对“三资”进行分类核实和分类处置。全市对闲置资产确权登记66宗,已挂牌出让2宗,国有“三资”盘活收益累计3.02亿元,入库1.29亿元。四是加强财政评审。今年共完成评审项目550个,其中:审核预算项目464个,送审金额33.56亿元,核减5.57亿元;审核结算项目86个,送审金额3.3亿元,核减0.22亿元。五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2024年,我市限额标准以上交易项目共有187个,采购预算6.85亿元,实际成交金额6.03亿元,节资率12%。六是深入实施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完成6个整体支出绩效评价、12个项目支出绩效评价、1个财审联动评价,主要涉及群众百姓关注的民生项目,如教育、医疗、社保等,涉及总资金17.28亿元。另外,44个单位完成中央转移支付绩效自评,涉及总资金25亿元。

4.加强财政监督,筑牢风险防线。一是强化村级财务检查。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覆盖检查,严肃财经纪律。二是紧盯财政源头反腐。充分发挥财政源头防腐作用,对惠农补贴的发放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惠民惠农资金安全。三是科技赋能补贴发放。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对乡镇申报的早稻种植面积,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测量面积方式进行抽查核定,确保农业补贴精准发放。四是践行宗旨全面排查。按照群腐专项整治及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安排,着力对农业口、经建口、社保口、企业口及乡财口的惠民惠农补贴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共移交问题线索34条,已立案7人。五是围绕问题抓实整改。对标省委巡视、省市调研、市委专项巡察、人大专项评议、同级审计等反馈问题,切实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

总的来看,2024年全市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增长压力较大,刚性支出持续增长,债务风险防范压力增加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指导思想

2025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衡阳市领导对我市财政运行情况的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坚持量入为出,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和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全力保障我市财政平稳运行。

(二)2025年预算编制的原则

1.坚持“零基预算”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打破“基数+增长”的预算模式,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取消二级机构为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级次,所有支出遵循“先定事后定钱”的原则,结合我市财力状况,全面梳理、审查项目支出安排的必要性,分轻重缓急和成熟度对项目进行排序,从严从紧编制预算。

2.坚持”以收定支”原则。当前到今后较长时期,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考虑我市财力状况,不得“以支定收”,不得为满足支出安排需要而脱离实际过高预计预算收入,不编赤字预算。

3.坚持“兜底线、防风险”原则。坚持将“三保”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预算安排优先足额保障“三保”支出和政府性债务还本付息支出,不留支出缺口,集中财力兜牢“三保”底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

4.坚持过“紧日子”原则。坚持精打细算,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严格落实《关于贯彻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的通知》的要求,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把过“紧日子”的各项要求贯穿财政预算安排的全过程。

5.坚持“绩效管理”原则。各单位必须对预算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并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完整、准确地填报单位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备条件和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

三、主要指标

(一)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174768万元,其中:地方税收预期124413万元;非税收入预期50355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期519895万元(不含新增债券等形成的支出)。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期82640万元;支出预期82640万元。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期107077万元;支出预期93017万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期2100万元;支出预期2100万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

按照《预算法》规定,市县政府确需举借政府债务的,由省级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代为举借。我市将在政府债务限额内,积极争取政府债券资金。新增债券规模(包括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提出新增债券资金的分配建议,再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经本级政府同意后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一般债务还本付息支出22350万元本次预算予以安排。

(六)“三保”预算安排情况

1.“三保”可用财力情况。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印发部分财力性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湘财预〔2024〕423号)可用财力测算口径,我市“三保”可用财力为397175万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869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46305万元,上解支出7827万元。

2.“三保”预算保障情况。按国、省范围和标准测算,我市“三保”支出需求数为310802万元,“三保”支出预算数为344940万元,已严格按照国、省标准足额将“三保”列入2025年财政预算,其中:“保工资”按国、省标准测算需求数为164392万元,预算安排支出188024万元,预算编制无缺口;“保运转”按国、省公用经费标准测算需求数为11089万元,预算安排支出11511万元,预算编制无缺口;“保民生支出”按国、省标准测算需求数为135321万元,预算安排支出145405万元,预算编制无缺口。

(七)一般公共预算事项说明

1.2025年度,预算已列入的项目内容,资金额度年度内不再追加。

2.2024年末国库未支付和上级专项转移支付未下达,需结转下年支出指标,因财力不足,未列入2025年度预算。

四、2025年财政工作重点

全市财政部门将坚决执行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服务“产业赋能、生态引领、全域融合”发展战略,持续保障改善民生,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不断强化财政管理,确保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一)坚持以发展为要务,涵养经济发展动能。围绕“产业赋能、生态引领、全域融合”发展战略,立足本地资源及产业发展实际,继续加大化工、冶炼、纺织县域特色产业建设,着力培育有色、纺织两大千亿产业集群,突出补链强链。充分利用经开区已获批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水口山铜业小镇等名片,抓好新一轮调区扩区,加快“五好园区”建设,紧扣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全力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加大奖补政策宣传力度,简化办事流程,让企业轻装上阵,加大争取惠企资金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坚持以民生为根本,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强化财政对稳就业的支持,落实好养老、医疗、优抚等补助政策。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支持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购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健全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支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振兴。积极争取城市更新改造政策和资金,提升城市品质。加大中央美丽河湖等生态环境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三)坚持以底线为核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格落实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来源评估论证机制,强化“三保”运行监测。健全全口径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债务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加强专项债券资金“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财会监督机制,深化与审计、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的贯通协调,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三年行动,全力构建高效衔接、有序运转、上下联动的财会监督“大格局”,提升财会监督效能。全面扛牢债务管理主体责任,加大国有“三资”盘活力度,稳步推进隐性债务存量化解工作,坚决守住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四)坚持以改革为抓手,推进财政科学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增长”的预算模式,摆脱财政支出的“惯性”,健全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统筹有力、讲求绩效的预算安排机制。支持园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园区财政体制。推进项目财政评审前置,强化财政评审质量监管。强化事前绩效评估,推进事中绩效运行监控,加强事后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实行政务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项目建设和运维的统筹规划。紧扣群腐整治工作、“136”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重点,加强财政干部作风建设,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提升财政服务效率。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