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农业局2016年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根据常宁市财政局《关于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通知》(常财绩[2017]81号)文件精神,我局对2016年度部门的整体支出和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了全面的绩效评价,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部门职能。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负责组织拟订农业产业政策,制定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农业产业保护政策的建议;推进农业依法行政。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涉农负担监管;指导构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系;指导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主要经济作物的产业化经营;参与组织实施种粮农民补贴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负责指导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负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负责农业法治宣传教育和农业行政执法;负责农作物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管理;负责查处农资违法行为;负责农村能源建设和资源环境工作;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参与拟订全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农民科技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负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指导农业信息服务;开展相关农业统计工作。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机构设置及人员情况。根据上述职责,市农业局设14个内设机构:办公室(市农业应急管理办公室)、人事宣教股、计划财务股、政策法规股(行政审批服务股)、市场与经济信息股、综合调研股、科技教育股(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新农村建设股、农业产业化指导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蔬菜股(市人民政府蔬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经济发展股、重点项目办公室、农业核算中心;下辖六个副科级单位:农技推广中心、种子服务中心、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原种场、农科所、农村能源办、农产品质检中心;直管四个专业股站:粮油作物站、经济作物站、土壤肥料站、植保植检站。另有21个乡镇(办事处)农技站。全局共有干部职工495人。
二、整体绩效目标
2016年,我市被农业部授予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农村能源工作、农业政府网站工作获得全省先进单位;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扶贫工作位于衡阳市先进行列。我局综治维稳、人口计生、项目建设工作荣获市委、市政府年度考核先进单位。
三、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提档快进。全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18.7万亩(水稻106.5万亩),总产48.6万吨,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的“十四连丰”。夏收油菜40万亩;蔬菜、经作加快发展;棉花、中药材生产发展迅速;新建有机茶园3000亩,我市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行列,并获评为“全国生态有机茶之乡”。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新增福塔农业、康佳利食品2家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衡阳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9家,新增14家,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9.15亿元。休闲农庄发展到30家,其中省星级休闲农庄达16家,新增6家,全年休闲农业企业接待游客达到120万人次。二是科技服务提质增效。我局实行局领导班子包片、技术骨干联乡、农技人员蹲点制度,先后派出186人联乡驻村开展技术服务。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多场,培训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8600多人次,发送技术资料22万多份。在罗桥、三角塘、蓬塘等乡镇创办双季稻高产示范16.5万亩。推广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12项。认真完成了农情和农产品市场信息调查,全年共完成报表148份。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市农机总动力达73万千瓦,机具总量达66.7万台。完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31.3万亩,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27.1万亩。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面完成省农业委分配380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三是综合安全保障有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开展重金属镉污染稻田“VIP”及“VIP+n”控镉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有效降低稻米镉含量。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共查处违法经营种子、肥料、农药案件18起,涉案金额87万元,保障了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开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3.5万亩,减轻了病虫害损失。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共抽检各类农产品样品7582个,合格率99.3%;动物防疫做到应免尽免,畜禽集中免疫密度达100%,严格生猪检疫,加强屠宰场监管,保障农产品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四是项目建设继续加强。我市广济水库、白甫水库、田野度假庄园、义山蔬菜产业园等13个衡阳市农业重点项目全面收官。我局已争取了水稻集中育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农技推广补助、职业农民培训等农业项目落户我市并正在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外来民间资金参与我市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和新农村建设。五是农村民生稳步改善。启动新一轮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从市直单位抽调89名机关干部,组成30个工作队驻村指导。一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500万元,在30个示范村先后实施生产发展项目95个,基础设施项目160个,社会事业项目66个,精神文明项目41个。元山、河洲等示范村工作主动,项目推进快、效果好。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面推进农村脱贫攻坚。2016年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334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84个,在52个贫困村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22337户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年内预脱贫24个贫困村,预脱贫14119人。2016年省里下达我市易地扶贫搬迁计划1536人,我市下达搬迁计划3239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大集中安置点在西岭、宜潭两个集中安置点;村内小集中安置点在全市19乡镇15村15个安置点,计划搬迁安置1536人,预计年底可以全面完工。农村能源工作有效开展,大力推广光伏发电和光伏扶贫。积极引进湖南光聚、中国核能电力等3家大型光伏企业分别在蓬塘、板桥、胜桥等乡镇建立光伏发电站。在柏坊镇东白村启动光伏扶贫试点项目,计划在全市46个贫困村三年内全面铺开光伏扶贫工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发展安装了太阳能路灯3600余盏,稳步推进水口山镇红星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六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有序推进“一流转五服务”进展良好,一年来,全市共流转耕地4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流转林地53.7万亩,占可流转林地面积的58%。全市新发展2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成员2372人。新增93个家庭农场,入社农户达到2980户。
四、存在的问题
部分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老化,渠道淤塞渗漏严重,农业基础设施不牢固;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经营分散、产业链条短,缺乏强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市场意识不强,在主要农产品价格长时间低迷、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生产用工成本上升的三重制约下,农民持续增收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滞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等等。
五、有关建议
(一)保供给,大力发展粮油生产。坚持把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48万吨以上,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落实冬种油菜40万亩以上,巩固全省油菜生产重点县。
(二)建项目,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质稻、油茶、油菜、茶叶、烟叶、中药材、优质果蔬、休闲观光八大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壮大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响常宁茶油、塔山茶叶、无渣生姜、石盘贡米和休闲农业五大品牌。
(三)强措施,切实保障农业综合安全。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严厉打击经营禁用农药和制售假劣农资行为;加大农业环境保护,治理面源污染,强化耕地质量管理,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深入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农产品检测、监管和执法。
(四)重服务,努力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充分发挥湖南农大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测土配方、机械化生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积极创办样板示范点要求,促进农业科技入户率和贡献率达再提升。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名以上。
(五)惠民生,全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一是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措施,重点抓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劳务协作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兜底保障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抓好新农村建设。以产业发展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深入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抓好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光伏发电项目和光伏扶贫,加快沼气池建设和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建设,加强积宝能源有限公司、湖南光聚实业有限公司、中国核能电力有限公司等3家大型光伏企业在我市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继续抓好水口山镇红星大型沼气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