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2016年度就业补助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根据财政部门《关于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通知》(常财绩[2017]81号)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确保各项就业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我们对2016年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绩效自评工作。现将绩效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中心成立于1986年,前身为常宁县劳动服务公司,后更名为常宁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在2016年更名为常宁市就业服务中心,隶属常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级机构,全额事业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中心现有9个股室,在编在岗职工39人。
二、就业补助资金收支情况
2016年收入2345.57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下拨2314万元(含省级示范基地评选奖励15万元、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双百资肋工程”奖励15万元),市县财政筹集30万元,利息收入1.57万元。
全年支出2502.25万元,其中: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支出281万元;职业培训补贴支出258.07万元(其中创业培训补贴支出40.4万元,经批准的其他培训支出122.32万元);社保补贴支出91.09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支出1551.95万元;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30万元;一次性岗位补贴支出280.72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支出9.42万元。
2016年末滚存结余167.39万元。
三、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
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更多人员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努力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得到了有效保障。一是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的问题,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困难人员就业。以“4050”人员、残疾人和低保家庭人员为安置重点,2015年度公益性岗位安置了就业困难人员1938人就业,补贴资金1551.95万元。把这些就业困难人员主要安置在城市管理、乡镇保洁、社区协理、机关工勤和免费公交服务等岗位,实现了就业工作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各种方式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继续执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援助政策,为217名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91.09万元。三是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多渠道收集就业岗位并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全力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用工和就业平台。通过 “就业援助月”、“返乡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市区联合招聘会”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吸纳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努力促进就业。
2、就业技能培训在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上成效明显。一是投入就业技能培训217.67万元,对3319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者进行了免费技能培训,极大提升了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二是投入创业培训资金40.4万元,培训505人。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创业,帮助创业者系统学习知识和技能,不仅使学员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
3、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日趋完善。一是我市27个乡镇(街道)、78个社区均建有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和中心,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办公场所、服务窗口,建立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基础台帐,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二是建立和完善了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就业申报、审核管理信息和就业服务资源共享,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功能向基层延伸,提高了服务效率。
四、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情况
1、完善管理制度,促进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制度。立足实际工作,认真梳理岗位职责,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点,将就业专项资金经办、管理、监督等风险等级较高的岗位,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从思想上筑牢抵御腐蚀的道德防线。二是严格执行各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从资金拨付管理、使用监督、拨付公示、资金支出结果报告、监督和跟踪反馈等方面对资金进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的对象范围、认定程序、可享受的政策待遇(补贴范围、标准、期限等)、监督管理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明确,从而确保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及安置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信息化管理,夯实资金管理基础。对各类补贴的申报办理实行台帐化管理,要求申报单位对各类资料实行专业归档,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了招聘求职信息库和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对象等各类动态数据库。在规范纸质台帐的同时,还全面推行信息化、电子化管理,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保补贴的拨付方面,全面实行台帐管理,做到纸质和电子两套台帐同步。建立了完善的资金使用基础台帐,资金财务帐簿、凭证做到了合法、真实,帐表相符、帐证相符、帐实相符。
3、强化责任,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严格监管,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建立了常规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采取内部与外部检查相结合的多种检查方式,确保了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公开透明。二是实行“一表一帐一单”管理,申报单位严格将就业专项资金各类补贴申请表、申请台帐、清单作为该项目检查考核验收和向财政部门申请资金的依据,落实审核签字制度,“谁审批,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就业专项资金短缺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逐年增多,就业再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从2012年的1113人增加到2016年的1938人,公益性岗位补贴从2012年的747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1551.95万元,2017年预计支出1600万元左右,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补贴支出巨大。
2、进一步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一是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特别是把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和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作为重点。二是加大宣传,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落实社保补贴和见习生活补助费。三是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的管理,严格控制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增长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