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农业农村局2019年绩效评价报告

根据《常宁市财政局关于全市各市直单位整体绩效评价及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的通知》(常财绩[2020]17号)要求,我局对2019年部门整体支出进行了绩效自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部门概况

常宁市农业农村局为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挂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牌子,为一级预算单位,财务核算适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一)部门职能职责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检查监督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议,指导协调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贯彻执行国家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业、农垦等农业各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和资产财务管理,拟订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指导粮食、油料、经济作物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组织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拟订农业开发规划并监督实施;配合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负责农口系统项目和专项资金监管;负责全市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协调、指导、服务工作,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指导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品牌;组织协调“菜篮子”工程,负责管理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和城镇蔬菜产销工作;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机构设置情况

根据编委核定本单位内设股室17个,所属事业单位11个。其中:内设股室分别是办公室、人事宣教股、计划财务股(农业核算中心)、法规股、市场信息与对外合作股、科技教育股(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农村社会事业促进股、乡村产业发展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蔬菜烟叶管理股、农村政策改革与合作经济指导股、种植业管理股(农药管理股)、种业管理和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股、畜牧兽医股、渔业渔政管理股、农业机械化管理股、农田建设与农垦股,所属事业单位分别是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农机事务中心、烟叶生产服务中心、茶叶生产服务中心、农村经营服务中心、种子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原种繁殖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二、部门整体支出管理及使用情况

2019年我局资金总额10988.82万元,其中公共财政拨款收入10010.92万元,占总收入的91.65%。基本支出4710.18万元,占总支出的42.86%,项目支出6278.64万元,占总支出的57.13%。其他资金977.9万元。

2019年我局项目支出6278.64万元,包括:2018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强镇试点资金500万元;2018年度粮食生产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200万元;2018年市级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150万元;2016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发展资金134万元;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资金(重点支持塔山乡乡村产业)100万元;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项目资金80万元;重点产业扶贫项目资金430万元;2019年中央畜禽粪污资源利用项目资金(用于兽医实验室建设)50万元;粮食风险补贴64.75万元;中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75万元;全市早晚稻种子款220万元;冬种生产所需资金100万元;2018年大规模种粮大户扶持资金(王艺儒)100万元;2018年水稻集中育秧专项资金75万元;核心示范区补贴66.8万元;粮食生产发展资金108.09万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奖补资金560万元;全省改(新)建农村户用厕所专项资金1150万元;2019年第一批农村市级改厕以奖代补资金230万元;2018年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260万元;中央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资金105万元;2018年中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资金85万元;两区划定经费280万元;从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中安排项目支出65.8万元;2019年部分省级农业专项资金64万元;从农林水专项资金中安排农业项目经费42万元;全国第二次农业污染普查经费40万元;2017年粮油生产奖励资金39.2万元。

三、农业整体主要绩效及评价结论:

(一)绩效评价目的。

一是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基础,通过绩效自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顺利完成,达到项目建设预期目标;二是从财政角度对资金支持对象的实际产出和效益进行评价,改进预算决策和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促进业务主管部门科学编制预算,强化资金使用效益意识,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四是积极运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等重要依据。

(二)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1、粮油生产成果丰硕。通过粮食生产专项发展资金的推动,2019年,全市共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18.1万亩,总产达到48.1万吨,优质稻面积73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24.1万亩。全市水稻集中育秧示范面积突破29万亩,比去年增加1万亩,其中早稻24万亩,晚稻5万亩。同时,继续利用叠盘快速催芽齐苗智能密室,示范推广“1+N”育供秧新模式及密室叠盘快速催芽齐苗新技术。对全市罗桥镇湖波洞及石盘区域,三角塘江南、千家洞、宜潭片区茶元村,蓬塘乡蓬塘洞3个高产创建核心区,经市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验收,由市财政给予实际种植双季稻面积在3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按100元/亩标准补贴,并给予乡镇每亩50元的粮食生产经费。2019年,全市落实冬种生产面积65.8万亩,即42.8万亩油菜、10万亩蔬菜、8万亩绿肥、5万亩冬粮,油菜总产达到5.14万吨,实现冬种覆盖率100%,确保冬季农作物总产稳中有增。

全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乡镇、粮食生产调查基点村、主要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水田双季稻种植比例达到85%以上,农作物覆盖率达到100%,杜绝耕地常年抛荒现象。按照上级对粮食生产工作的要求和当前发展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方案措施,推动粮食生产稳量提质增效发展。

2、两区划定功能显现。项目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面积51.82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划定面积28.07万亩(含重叠面积约23.45万亩), 项目投资400万元,全部来源于本级财政。

项目实施成效显著,划定“两区”,充分利用遥感、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做到种植基础信息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建立数字地图,构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体制,更好地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提供数字化服务,还有助于提高各类农业政策的精准性、时效性,推进农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两区划定,能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两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3、产业融合持续发展。一是农业产业强镇效益显著。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塔山乡茶叶产业链条年总收入约为8.95亿元,增加额为2.90亿元;利润约为1.09亿元,增加额为0.36亿元;税收约为0.85亿元,增加额为0.33亿。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全过程贯彻生态、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理念,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项目实施有效扩大了林木面积,有效吸收水分、截流雨水、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减少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净化了空气,改变了塔山乡的小气候,保护了塔山瑶族乡的区域生态环境。社会效益:项目实施过程中,接受茶叶链条技术培训的农户占塔山瑶族乡农户总数的30%以上;实现茶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有效提高茶叶产业综合效益;通过项目实施,有效带动塔山瑶族乡农民本地就业,农民收入,助力塔山瑶族乡脱贫攻坚。项目实施,带动农民本地就业近6000人,新增本地就业人员约为1000人;带动215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70户)增收;农民人均年收入3.1万元,增加额约为5100元;年均增加税收3300万元左右。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我市农业总产值达到90余亿元,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210余亿元;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新增省级星休闲农庄3家;产业化基地面积增加2000余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00元。三是脱贫攻坚精准有力。产业帮扶:在常宁市西岭镇平安村发展林下经济,用全产业链的方式开展生态农业,让贫困户养殖土鸡,为一部分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并帮助其销售,从而达到产业发展带动400农户共同增收400万元的帮扶目标。分别同西岭镇石山村、青竹村、桐排村签订结队帮扶协议,定向精准开展帮扶行动;就业帮扶:安排西岭镇石山村、青竹村、桐排村等六个村的贫困户受聘到公司的蛋鸡养殖场、肉鸡屠宰场、有机肥制作车间和油茶基地工作,通过务工增加经济收入,计划实现200人次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脱贫的帮扶目标;精准帮扶:通过走访湘江村、平安村等特困户,对家庭确有困难,短时间无法通过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实现脱贫的家庭和人员,采用直接发放慰问金,现金支助其解决生活困难和学业学费;科技帮扶:对缺乏养殖技术而又有养殖积极性的贫困户,不但免费提供部分鸡苗,而且免费组织养殖技术培训20次/年,通过提高其生产技能,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帮扶目标。

4、农技推广立足本职。确定水稻、油菜和水果为三大主导产业,遴选6项主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水果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美国红提标准化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发展150户科技示范户,筛选75个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指导,科技技术入户率达到50%以上,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

5、农村社会事务务实有效。一是新农村建设样板突出:支持示范村(片)2017年先后实施生产发展项目66个、基础设施项目77个、人居环境项目72个、乡风文明项目68个,稳步推进了全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片)建设,4个省级创建圆满完成了示范创建任务。特别是塔山、西岭、官岭等示范片和禄福村、新石井村、石江村、平安村、庙山村、狮园村、石山村等示范村,工作进展较快、效果较好,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二是农村改厕成绩喜人:2019年省分配我市户厕改厕任务23000座,完成23795座,我市改厕工作顺利通过省、衡阳市改厕验收、民生实事大检查和国务院年度农村人居环境大检查,获得较好的评价,群众满意度高,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2019年罗桥镇庙山村荣获2019年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6、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方。按照项目要求对全市14个集体经济扶持村基本上是按照申报内容实施项目,发展产业,其中东白、尹桥、相丰、官水等4个村,根据实际情况,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村“两委”多次开会讨论,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对项目实施内容进行了调整。预计每年总收益960万元,总盈利260万元。

7、畜禽粪污资源安全利用。提高生物安全防护能力,添置或更新病原学检测仪器设备、血清学检测仪器设备、生物制品的保藏、运输设施,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的试剂及耗材。项目实施后,可提升我市养殖产业发展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一是能够有效防范人畜共患病的多发频发,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二是能够遏制重大动物疫情扩散蔓延,抵御外来疫病侵害,提高产业风险管控能力,有利于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三是能够推进兽药减量控害,有效减少残留污染,有利于保障公共卫生和食品消费安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上级下达指标和资金的时间较晚,导致资金拨付较迟。

2、农技、畜牧、农机等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高效推进。

3、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目前,我市水稻种植、蔬菜生产、新增粮食产能、生猪养殖等配套设施条件较差,县级财政资金匮乏,省级项目专项资金较少,项目实施资金缺口大。

五、建议

1、请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利于项目进行和相关工作开展。

2、建议国家加大对粮食、蔬菜生产、畜禽养殖等的投入,提高从业者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猪、蔬菜等农副新产品的有效供应。

农业农村局50万以上项目绩效表

常宁市农业农村局2019年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

                                                                                                                                                          常宁市农业农村局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