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2022年)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430482MB1A872742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新闻宣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电视节目转播、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日常运营和推广、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运营、采写、编辑、发行《常宁报》 | |
住 所 | 公园东路1号 | |
法定代表人 | 方富贵 | |
开办资金 | 243(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中共常宁市委员会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媒体融合实现“一盘棋”。在“互动”、“互融”、“提升”上下功夫,形成全市新闻宣传“一盘棋”,传播效果最大化。一是整合了工作机制。将所有机构划分为行政综合服务中心、调度指挥中心、采编中心、技术保障中心、经营管理中心,切实解决了三定方案给融合发展带来的瓶颈。二是推动了媒体融合。以融媒体中心为总揽,打造融媒体产品生产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把一个电视频道(时政综合频道)、一个广播频率(FM103.4)、一份报纸(常宁报)、一个天下常宁微信平台、一个常宁风采微博、一个移动客户端(大义常宁手机台),融合成一个整体,强化内容生产平台的有机融合。870余平方米的调度指挥中心建成投用,实行各媒体集中办公、流水作业。三是增强了传播效应。2022年全年共发稿20182条,在上级媒体上稿3872条,其中央视23条、省级153条,衡阳市级250条;大义常宁APP累计发布各类原创稿件2900余篇,累计总浏览量突破6600万人次,常宁新闻网累计发布各类原创稿件2900余篇,学习强国、央视新闻等各网宣平台上稿46条,被人民号采用余条新闻1900余条,今日头条采用800余条;11300个“村村响”广播无死角全覆盖,播发扶贫政策宣讲、种养技术培训、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等各类资讯信息2700余条。常宁市融媒体中心被评为2022年优秀区域融媒综合传播力 TOP10,《大义山水》被评为优秀区域融媒创新发展最具创新传播力短视频 TOP10,大义常宁 APP被评为优秀区域融媒创新发展综合传播力客户端 TOP5,中心主任方富贵被评为2022年优秀区域融媒创新发展年度人物和第八届中国广告风云榜2021-2022年度融媒体创新人物。 (二)生产融合编织“两张网”。安全生产是党媒的生命线。我们扎实建设“内网”和“外网”两张网,不断强化安全播出管控,完善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和制度建设,提升网络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等级,提高安全防范。我们在推动媒体融合中与湖南红网技术合作建设融媒体传播平台,实现内容、数据“省-县-市”共享融通,建设自己的内网“媒资平台”,自己管理核心数据和后台掌握,做到所有采访素材先入内网,在内网完成编审后再进入外网“红网云”,确保安全可靠。同时,整合全媒体记者,组建统一调度指挥平台,实现“新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融媒体传播”,做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优化生产体系,实行新闻策采编播九个环节:线索汇聚→选题策划→任务发布→记者采写→素材回传(音视频、文图上载)→稿件编审→稿件分发(多个媒体平台)→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对所有线索进行集体核实、集体讨论、集体决定,确保线索安全可靠,作品富有感染力。 (三)管理融合创新“三驾车”。坚持“政治家办好媒体”准则,时刻牢记党媒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确保主阵地不丢失,主旋律不走调。一是创新理念,提高引导力。在“典型引导、安全播出、智慧跨越、特色发展”工作实践中,忠诚,担当,激情,积极践行“诚信、服务、创新、快乐”新闻人价值观,奋力甩开“精品创作和融媒体发展”两个膀子,走特色文化发展之路,致力于融媒体发展成为常宁新的经济增长点,提新闻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二是创新管理,提高影响力。弱化电视台、广播电台各媒体职能,强化融合功能,人事行政由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新媒体管理,新闻采编、节目生产、内容终审在总编委统一领导下,由指挥调度中心、大编辑中心统一策划、统一分派、统一生产。三是创新经营,提高向心力。常宁广电文化传媒公司为市场统揽,对产业产品业务、政务服务业务统一经营,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和制片人制,自负盈亏,促进融媒体经营创收;各媒体配备业务人员,实行基础性广告业务自主经营;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制作团体进行内容的生产。力争创收保运转,确保了队伍稳定、政治基础稳定。 (四)制度融合树立“四强化”。突出内容为王,以“做概念性的产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以“吸睛法则”影响全国。一是特色文化品牌化。着力创作一本书、一首歌、一部剧(电影)、一名好记者、一个名主持,提升媒体知名度和影响力;创新人才合作模式,实行多样化联盟制,共享高端专业人才资源;将身边的民俗文化和散落在常宁的地方特色文化串珠成链,挖掘打造大义文化品牌,被新华社评价“树立了地方特色文化的标杆”,把常宁推向全国,走向了世界:《山水大义》散文集荣获优秀文学艺术奖,《战士的爱》《我是舂陵河》等六首原创歌曲,全部荣获省级奖项,唱响大江南北;其中《战士的爱》荣获全国金奖,《我是舂陵河》在旅游卫视春晚上展播。在此基础上,2022年又创作了歌曲《印山之光》和《那片绿叶分外香》获“湖南广播电视奖”新媒体优秀作品文艺类二等奖、衡阳广播电视奖一等奖;与林业局合作开展“常宁油茶”广告语有奖征集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11872条创意广告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二是专题专栏精品化。先后开设《疫情防控进行时》《标准化新变化》《向美而行——城管在行动》等多个精品专栏,推动疫情防控、城乡治理标准化、企业发展等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主拍摄制作《脱变》《使命》《党建+联盟》等精品专题片全面展示我市重点工作推进、经验成效、特色亮点,网上浏览量均超过80余万人次。三是工作制度常态化。推行工作例会制,每周一晚新闻工作例会、每周五理论中心组学习常年坚持不懈;严格遵守值班制度及交接班制度,全体值班人员每天早上8点参加晨会,报告当天工作内容,维持正常工作;严格新闻采编“三审”制、节目“重播重审”制,增强传播力。四是绩效考核长效化。创新推出绩效考核办法,出台《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现了机关与新闻口“全员、全绩效”考核,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收入分配与责、权、利挂钩,鼓励全员参与新媒体抖音视频等创作,调动了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五)服务融合构建“五个+”。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将中央、省、市“声音”准确传播到位,把服务延伸到基层,实现舆论宣传和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构建媒体+服务。结合地方中心工作,生产有生命力的新闻产品,引导群众,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合力。与我市人大、城管执法局、住建局、乡村振兴事务中心、柏坊镇、妇幼保健院等17个友好单位合作,开设宣传端口,及时宣传业务范围、对公信息、党建工作等内容,实现合作共赢。二是构建党建+服务。全面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传遍常宁大地,进村入户,入心入脑。把基层百姓所需所盼与党委政府积极作为对接起来。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现党建新闻,传播党的声音,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党的工作,展现党的形象。与市纪监委联合拍摄制作《清风卫士》等专栏2个,《我们在行动》等专题3个,营造正气充盈的廉政氛围。三是构建政务+服务。坚持移动优先,推进技术改造升级,打造“指尖上的综合服务大厅”。及时公开政务信息,宣传政策法规,把政府部门和乡镇街道进驻“大义常宁”手机APP,连接省政务信息平台,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在“大义常宁”客户端开通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养老、医保、公积金、交通出行等查询,形成“网上办事”服务平台基本构架。四是构建公共+服务。提炼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以鲜明的“大义”文化主题凝聚全市文化资源,提升常宁文化自信与文化引领力,夯实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完善配套设施,拟建演播室占地面积约500㎡,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40㎡,建成后可容纳300人,舞台面积150余㎡。目前,已做好了相关前期准备工作。五是构建增值+服务。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强“造血”功能。为增强广告运营、区域运营、电子商城等各类增值服务,围绕增长点,抓培训、建队伍、铺网络、找群体;围绕提效点,重品质、增服务、建中心、培形态;围绕发展点,保公信、扩资源、构模式、重延续。为本地小微企业销售产品建立合作渠道,开设电商专栏,带动本地电商平台。 |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