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图片新闻

罗卫华: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家门口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

3月24日,2025年全市城市精细化治理工作部署会召开,市委书记罗卫华强调,进一步压实责任、长效保持、营造良好氛围,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工作,为建设现代化山水田园新常宁而不懈奋斗!真正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家门口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市委副书记、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俊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一花,市政协主席段鸣参加。

罗卫华指出,春节前后,常宁以城市精细化治理为抓手,不断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市容市貌整治立竿见影、建筑垃圾清运攻坚见效、背街小巷治理蝶变升级,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在肯定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面临“三重挑战”:治理短板制约成效,治理精度亟待提升;民生需求迭代升级,治理维度亟需拓展;协同机制存在梗阻,治理效能亟待突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我加压,切实有效加以解决。

罗卫华强调,聚焦重点、接续攻坚,推动“家门口幸福”再上新台阶。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摸清底子、清洁里子、擦亮面子”的总体要求,围绕“干干净净、顺顺畅畅、清清爽爽、舒舒服服”总目标,聚焦“精细化、可持续、暖民心”方向,以“三个导向”为引领,盯紧关键环节,推动行动向纵深发展,确保各项治理措施和任务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坚持问题导向,在“精准破题”上再发力。聚焦群众“痛点清单”攻坚,围绕老旧小区设施老化、背街小巷环境脏乱、停车难充电难等高频问题,建立动态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深化“小切口”项目提质,每个街道每年打造2-3个示范性“微更新”项目,重点打造“15分钟阅读圈”“30分钟运动圈”“适老化改造”等民生工程。强化全过程群众监督,推行“项目群众点单、过程群众监督、结果群众打分”机制,确保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坚持创新导向,在“科技赋能”上求突破。加快智慧治理场景落地,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培育数字化治理人才。坚持长效导向,在“共建共治”上谋实效。健全“平急结合”机制,推动物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力量常态化嵌入社区治理,确保“平时服务周到、急时响应迅速”。激发社会协同活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认领“微公益”项目,探索“社区基金”“公益创投”等多元参与模式,加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和沟通。建立和完善常态化“找问题,抓整改”工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提质升级。打造“幸福共同体”文化,引导市民树立爱城市、爱家园的意识,养成文明、遵纪守法的习惯,共同努力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做出贡献。

罗卫华强调,系统思维、创新方法,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效能,让精细化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智慧”,既“见成效”更“可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下好全域治理“一盘棋”。要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工作实效;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基层活力,培育多元共治“生力军”,释放社区“微创能量”,构建“志愿+”生态圈,建强治理“最后一站”。突出文化浸润,塑造城市治理“软实力”。在背街小巷探索推行“微更新+文化保育”,让历史文脉“活起来”;探索开展“最美街巷”“星级商户”等评选活动,在公交车站、公园等场所展示文化小品,让文明风尚“润无声”。

副市长唐辉就全市城市精细化治理工作作了发言。市住建局、城管执法局、泉峰街道、宜阳街道城北社区负责人分别作工作发言。

袁立明、龙显蓉、王武军、金慧慧、何晓钦、刘新华、彭建军等全体在职市级领导参加。(刘石朋)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