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党政门户网

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两会专题 > 重要报告

政协常宁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委员代表们发言

来源:常宁市政协    时间:2021-03-15 16:30:15

抓准关键理体制 抓实重点强监管

——陈红艳委员代表市政协农资环委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常宁建县有一千多年,但建市仅有二十四年,常宁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常宁城是一座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年轻城市。近几年来,我市围绕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目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味不断提升,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因为建市时间短,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短板,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去年,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赴通道县考察学习,通道县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牢牢抓住专项创建这个“牛鼻子”,抓准关键理体制,抓实重点强监管,从创卫到创文、从城市到乡村、从环卫到人居、从文化到生态、从生态到健康,扎实有序推进,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人居环境、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品味得到极大提升。通道县的城建管理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创提升抓得不紧。通道县抓住专项创建这个“牛鼻子”,在提升创建成果上下功夫,依托创文创卫,实现了城市品味的极大提升。反思我市,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这两块“金字招牌”还有较大差距,车子行人互不相让、垃圾乱倒和就地焚烧的现象时有出现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市的形象和品味,创文创卫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

二是工作合力聚得不牢。通道县通过实施分区管理,主要领导带头抓,全县形成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上下协调、整体联动的工作网络体系,工作合力十分牢固。反思我市,仍然还存在着管理多头,推诿扯皮,各扫门前雪的现象,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不够,数据上报和工作衔接不统一,无法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效应。

三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通道县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筑牢了工作基础,为城建管理提供“行为准则”,工作更规范、更高效、更合理。反思我市,市容环境卫生信息共享不畅,部门之间还存着“中梗阻”,信息传达交流不及时、工作落实难到位;联动协调不够,部门之间“你看我、我看你”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舆论监督不强,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媒体对破坏市容市貌的行为聚焦和曝光度不够,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虚与回应多于解决落实。

四是垃圾管理存在短板。通道县在垃圾处理上,采取全面排查、全面管理措施,建立不间断巡查管理机制,对餐厨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实行错时管理和全程监管。反思我市,随着城市人群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餐厨垃圾排放呈几何增长,餐厨垃圾堆积成山,油污横流,气味难闻,成为我市一道不和谐的风景。城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破烂陈旧,维护保养难,公厕、垃圾站太少,城区几处垃圾中转站已经立项、规划审批通过,但却因各种原因没有建成,环卫工人垃圾清扫、收集的强度大,垃圾桶、垃圾箱随意摆放在路边,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五是整治效果难以巩固。通道县以“真刀真枪”、“一抓到底”的执行力抓整治,尤其是针对市容环境卫生和校园周边秩序,长期开展集中整治和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整治长效化。反思我市,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现象已成顽症痼疾。以宜阳、双蹲小学为例,每天上下学之际,学校大门口水泄不通,汽车鸣笛声、商贩叫卖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行人的安全难以保障。虽然也开展过多次整治活动,但都是临时有效、整而不改,其主要原因就是整治力度比较疲软,整治时限比较短暂,处罚措施没有震慑力,长效性难以实现。

二、几点建议

一是紧密结合专创带动。要把我市城建管理工作与创文创卫工作紧密对接起来,坚决破除骄傲自满和工作到头的想法,牢固树立创文创卫“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热情,让全市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再上层楼,擦亮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金字招牌”,带动全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味,实现从城市到乡村、从环卫到人居、从文化到生态、从生态到健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努力让市民群众感受到明显的变化,看到可喜的成果,得到真正的实惠。 

二是抓住关键理顺体制。要建立健全督查管理考核制度,从严督查、如实曝光,全面推进工作落实和问题整改;要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设立城市文明和卫生问题建议与投诉平台,与媒体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实行公开交办、督办、回访,确保件件落实;要建立健全市容环境卫生信息共享机制,打破相关信息流通壁垒,畅通信息“中梗阻”,让城建管理工作对接更及时、联系更便捷、落实更有效;要建立健全合作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方联动性和积极性,变“单干”为“共赢”,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三是强化责任聚集合力。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形成上下联动、纵横配合的工作局面,强化责任意识,既要守土有责、包干负责,又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坚决抵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形成部门联动强大合力;要建立城乡环卫综合整治体系,实行市乡村组户五级责任制,抓实“城市网格化管理”和“门前三包”制度落实;要加强日常监管,调动村组社区积极性,配备卫生监督员、保洁队伍,开展环境卫生考评,规范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四是抓细抓严垃圾管理。要依据市总体规划,配齐环卫设施,加快垃圾中转站、公厕、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筑垃圾消纳场等环卫硬件设施建设;要尽快启动餐厨垃圾清运处置一体化项目建设,统一收集餐厨垃圾,杜绝餐厨垃圾污染城市环境卫生;要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利用宣传车、宣传横幅、书面“通知”等线下形式和新闻媒体等线上形式,强化垃圾分类宣传,营造垃圾分类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支持、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工作。

五是重点整治监管有效。抓住重点,动真碰硬,将综合整治和专项整治制度化、常态化,强化监管实效。要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强化职能部门职责、跨部门联合执法、片区综合集中整治等措施,深入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要强化执行力,提高行政处罚力度,大力开展油烟、噪音、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尤其是位于老城区的宜阳、双蹲、二中等学校周边,要定期开展交通、占道经营专项整治,维护校园周边秩序,保障学生安全;要按时清理路边、院落垃圾,清理破旧广告,确保城区市容环境卫生干净明亮、整洁有序。


加强税源建设  增强财政实力

——赵治成委员代表市政协经科外事委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加强税源建设,增强财政实力,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保障重点领域建设和民生刚需,实现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税源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税源总体比较稳定。随着经济的平稳增长,全市税源主体逐年增加,2020年,全市市场主体总数已突破4.2万个,税收呈逐年增长态势。2020年完成13.87亿元,在衡阳市的排名已由2018年第9位,上升到2020年第4位。

(二)税源结构不断优化。从近三年的税源结构看,二、三产业占比不断增长,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增长较快。2019年以前,制造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比重仅8.7%,2019年激增到17.94%,2020年提升到24.78%。

(三)支柱财源正在形成。市委打造有色金属、湘南纺织两个千亿级园区的战略定位非常精准, 2020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330亿元,完成税收突破7.5亿元,园区经济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支柱财源。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税源偏少偏弱。一是市场主体偏少。市场主体少,则税源少。2020年,我市市场主体总数虽已突破4.2万个,但与先进县市仍差距较大。像我省醴陵市,其市场主体达到了5.4万个,宁乡市则已突破12万个。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更明显,浙江慈溪市2020年市场主体已突破18万个,义乌市已突破40万个。二是现代企业较少。目前,我市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只有水口山、株冶、五矿金铜3家央企。其他大多为家族式、作坊式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现代管理制度缺失。本土企业中,至今没有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没有1个上市企业,没有1个国家级高科技企业。与此同时,作为骨干税源的规上企业也总量偏少,导致骨干税源不足。按公开的统计公报,2019年,省十强县邵东市税收总量20.08亿,有189个规上企业。全国百强县第100名的贵州兴义市税收总量22.18亿,有162个规上企业。同期我市税收总量13.13亿,规上企业仅105个。2020年,我市规上企业虽已增至153个,也仍未达到这些县市的上年度水平。三是企业实力偏弱。按2019年统计数据,我市年产值过亿的企业共10个(包含水口山、株冶、五矿金铜3家央企),周边的桂阳县多达86个。年创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耒阳市36个,我市只有26个(包括3家央企)。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企业普遍较弱,第一产业纳税能力逐年下降,目前年创税已不足100万元。企业实力弱,在建安行业尤为明显。本土十多家建安企业中,无1家年产值过亿,无1家国家一级施工企业,全市高层建筑建安市场几乎被外地企业垄断,税收大量流失。2019年,全市建安税收不到2.3亿元,而建筑业强县衡南县高达5.55亿,是我市2.4倍。

(二)税收漏洞仍然存在。一是社会零售业和服务业税收监管不够。各大酒店承办的绝大多数民间婚宴寿宴、装修公司承接的个人住房装修业务、超市的日常交易、门面商铺出租等等,均未实现税控机交易,经营收入难以核实,存在税收流失的漏洞。装修公司业务监管难以到位,近3年来,我市每年销售住宅都在5000套左右,即使按每套10万元的装修费用估算,建安投资也在5亿元以上。这一市场大多由装修公司承接,因个人装修基本上未开税务发票,由此至少流失增值税2500万元。二是私人房产开发的税收控管不到位。私房、小产权房开发屡禁不止,治理乏力,违规开发商以极少的违法成本谋取暴利,偷逃税费和造成社会矛盾。2013年以来,我市虽对违建项目进行了集中治理和处罚,每年追回税费4000万元左右,但这些开发商的违法成本远低于正规合法房产开发成本,扰乱市场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三是部门协税不够严密。市场监管、税务、审计、财政、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合作协同仍然不够,全市“一个公司,多块牌子,分拆开票,合理避税”现象仍普遍存在,厘清底子、强化审计、加强稽查、联合整治已刻不容缓。

(三)税源建设后劲不足。一是产业链不完整。有色产业中,铜压延产业链极不完整,极度缺乏支柱下游企业,金铜项目12万吨产能难以就地消化,产业带动能力释放不出。纺织工业园压力更大,上下游产业配套项目尚不完整,目前只投产了两个企业。二是要素保障乏力。融资困难、用地指标紧缺、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突出,融资难造成资金短缺已成普遍现象,大多数民营企业都缺乏稳健的现金流支撑。用地指标紧缺,水口山经开区近年来签订的27个入园协议,大多因缺乏用地指标而未启动。招工难日益显现,台资企业荣诚鞋厂天天招工,年龄已放宽到45岁,但实有工人从未突破2500人,投资方对上马成品鞋厂信心不足。由于只生产半成品鞋,荣诚鞋厂产值和税收都上不去,2020年,该企业产值约9600万元,税收1060万元。而生产成品鞋的祁阳县凯盛鞋业,其常年用工4000人左右,年产值高达17个亿,年缴税过亿元。三是债务风险不容低估。截止2020年3月,政府债务总量已达到43.33亿,隐性债务余额107.65亿,2021年到期应偿还本息高达11.98亿,目前已有2亿元逾期。巨大的债务压力,让公共财政非常吃紧,全市不少重点项目停工,投资的拉动效应明显放缓,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源减少。

三、几点建议

(一)多方发力,增加财源。一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用活、用足国家政策,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和资金,有效增加国家政策性投资,增加基建税源,培植长效税源。二是切实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利用沿海产业正在逐步向内地转移的大好时机,有选择性地引进、培育有潜力、有实力的有色、纺织企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形成名副其实的千亿级园区,做大全市产业规模,为我市跻身全省十强、迈向全国百强打下坚实基础,助力衡阳打造“一体两翼”战略。三是引进、培植高成长、高科技企业。运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返还、以奖代投等优惠政策,积极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见效快、财税收益大的高成长产业、高科技企业来我市投资,快速增加可用税源。

(二)转变理念,创新机制。一是强化工业型税源理念。坚持走实体经济发展路子,以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延伸和完善产业链,突出发展以铜铅锌有色金属开发利用为主的“资源型”,以鞋业、服饰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以富锌富硒茶油、高档茶叶、优质粮食等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型”工业。增加企业数量和市场主体,做大企业规模,推进现代企业建设,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扭转我市工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税源薄的不利局面。二是创新税源建设激励机制。像激励油茶、茶叶发展那样,设立税源项目建设服务组,用专门班子抓税源建设。设立税源项目建设扶持资金,让财政资金跟着信贷资金走,信贷资金跟着优势项目走,用于优势税源项目的前期经费、贷款贴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本金、招商引资突出者和财税贡献先进单位奖励等。三是树立效益型税源理念。对于招商引资项目,要以能否增加税收为标准,相关部门要全方位介入前期论证,有重点地筛选引进,把政府引导产业和税源建设结合起来。重点引进一批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信息中介和旅游服务等投入小、产出效益高、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大的项目,特别是要重点引进、建设一批像万达购物广场之类的大型商务中心。

(三)补齐短板,创优环境。一是完善硬件设施。加强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特别是园区,一定要完善交通物流、商业服务、就医就学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最大化培优企业用工条件和员工生活条件,为发展经济、优化税源提供良好硬环境。二是优化软环境。推进“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落实落细“一件事一次办”、“最多跑一次”等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实体经济来常宁投资创业。着力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全民创业,增加市场主体和税源总量。营造积极的金融环境,建立健全以企业信用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好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中介机构作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在职业中专推行订单式办学,围绕企业用工方向,定向培养一线紧缺的熟练工人,缓解用工难。加强部门协同,健全管控体系,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是解决遗留问题。加强土地报批和土地储备,为税源建设提供承载基础,解决现有项目缺用地指标不能上马的问题。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务稽查,严厉打击私房开发、社会零售、餐饮服务和装修行业领域的逃税、漏税违法犯罪行为,在超市、商场、酒店、装修公司推广应用税控机交易,实现应征尽征,平等税负,确保税收稳定增长。


 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

         现状及对策建议

 ——王满英委员代表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成功处置了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由于我们措施到位,全市无一例本土感染病例发生,确保了全市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但是,通过新冠疫情防控,我们发现,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亟需加以改进。

一、主要问题

1、人才青黄不接。防控方面,县级疾控中心人员应按万分之一点七五的比例配备,其中医卫技术人员应占到70-80%。目前我市疾控中心实有编制80个,实有医卫技术人员30人。编制数约占国家标准的46%,需增加编制93个;医卫技术人员约占国家标准的17%,需增加109人。全市公卫专业人才不足20人,年龄集中在40-50岁之间。乡镇卫生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仅能量体温、扫二维码。救治方面,高学历的人才十分匮乏。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紧缺,药剂、检验和影像专业人员奇缺,不能开展手术,只能做简单的诊疗。市几大院缺博士、硕士,一本毕业生人才不足。

2、设施抱残守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绝大多数不达标。全市仅有人民医院30张病床的隔离病房,上了100人的传染病,无法应对。疾控中心被菜市场、居民楼围堵,无卫生应急通道、无消防通道、无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实验室不达标,疫苗冷库不达标。无全市性的医疗物资储备库。

3、机制守旧不活。一是联防联控机制不畅。一些部门和单位认为抗疫与己无关,许多时候卫健部门唱“独角戏”。二是卫健系统内部运行机制不畅。120不能将病人在第一时间送到最相适应的医院。一些医院急救手术用血难以保障。疾控中心缺乏应有的地位,无话语权。

二、主要原因

1、改革不到位,编制没盘活。乡镇卫生院停薪留职者占编达三分之一以上,多的接近一半。由于没有编制,我市卫健系统自2010年至2020年11月,十年间没开展过正式的人才招聘。各单位自主招聘的临时医护人员待遇低,留不住,招不到真正想要的优秀人才。二本不肯来,三本不肯下乡,十余名免费定向培养的医学本科生有好几名已离开我市去他处择业。

2、项目支撑少,经费没保障。公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靠医院和本级财政无法解决。由于上面没项目,或我们没争取到项目,造成公卫设施薄弱,欠账太多。

3、制度不健全,职责待明晰。没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应急预案多年未修订。各部门、单位、组织的职能职责不够清晰,协调沟通渠道不够畅通。考核、问责无具体文件依据。

4、体制欠科学,关系难理顺。卫健系统内部,120急救中心、血站挂靠在一家医院,增加了应急指挥层级,影响了急救效率。卫健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公卫人员的管理考核,没征求疾控中心的意见。疾控部门的指导、监督缺乏权威,形同虚设。

三、对策建议

1、以盘活编制为抓手,建好两支队伍。对卫健系统的编制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通过买断工龄、培训返岗等办法,盘活停薪留职人员所占编制。重新核定增加卫健系统编制员额。争取每年招聘100名急需紧缺的医技人员。加强对现有医技人员的培训,努力建好防控、救治两支队伍。医疗机构内科类专业医师在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急救中心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公共卫生能力训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急救中心卫健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到二、三级医疗机构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必要的能力训练。到2025年培养复合型卫生通科人才100人。探索建立公卫专业学生就业后补助政策,吸引、鼓励学生毕业后来我市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要切实保障医卫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公卫人员的基本工资应列入财政统发。执行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财政补贴机制,改善医疗机构财务状况。

2、以项目建设为支点,筑牢三大阵地。一是筑牢收治阵地。医疗机构要建设规范化发热门诊。发热、呼吸、肠道门诊设置均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具备开展传染病筛查能力。推进医院传染病区达标建设。在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负压手术室、负压病房和可转换床位。建设重症监护病区,配置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专用设备。加强中医院中医药科室、中医药制剂室建设。补齐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巡诊车、全自动化生化仪等设备,建设隔离留观室若干和隔离病房不少于10间。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预案。新建大型公共建筑,要预留转换接口。二是筑牢检测实验阵地。择址重建疾控中心,配齐规范化检测实验室、疫苗冷库和业务用房。强化疾控中心对公卫人员的业务指导、监督和考核。三是筑牢物资储备阵地。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应急需要为目标,建设一万平方米全市医用物资储备中心。建立需求动态清单,建成分级储备、集中管理、统一调拨、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市级储备必要医用物资量满足30天以上需求。各医院储备要满足10日用量需求。引导机关、单位储备,鼓励家庭储备。同时开展战略储备,政府与企业协商,建立满足1-3个月需求量的医用物资、群众生活物质实物和产能的合同储备。

3、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建好五大体系。一是高效的指挥体系。强化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值守应急和分析预判。每季度召开专题会,开展风险评估和综合研判,及时解决突出问题。集合相关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组建公共卫生高端智库。二是强大的预警追溯体系。完善监测哨点,构建覆盖全市医疗机构的传染病动态监测系统,整合各类医药服务信息,提升传染病疫情监测、病毒溯源、高风险者管理、密切接触者管理和疫情分析、预警能力。三是强力的救治体系。升格120急救中心和血站为副科级单位,归市卫健局直管。组建一支不少于30人,集传染病、呼吸、重症医学、院前急救等医学专家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四是可靠的医保体系。优化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的医保支付机制,紧急情况下,将相关救治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临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体就医就诊后顾之忧。五是完备的制度体系。出台常宁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修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各级公共卫生应急专项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专业应急处置方案,完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与预警、信息报送与公开、应急处置与救援等相关标准。加强各预案、方案之间的相互衔接。明确部门单位职责,定期开展实战演练,提升联合防控、协同防控、精准防控的能力。


推开门诊“新大门”,推动医保惠民生

——李盛青委员代表市政协社法民宗委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发言的主题是《推开门诊“新大门”,推动医保惠民生》。医院门诊从来都是“人满为患”,今天为什么要去“推门”?这涉及一项从2020年实施的医保新政策,即医保门诊统筹政策。简单说,以前除了罕见病、慢性病等特殊病种门诊和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可报销,看普通门诊不能报销,现在乡镇医院普通门诊治病也可以报销了。这是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政策有了,但我市城乡居民门诊费用受益的“门”仍然虚掩着。调查显示,2020年1-6月,居民普通门诊费用报销70万元,高血压患者、糖尿病“两病”患者门诊报销费用21万余元,群众受益总额与比例很低。身为政协委员,我们有责任将这扇门再推一推,让更多群众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宣传不到位,“声音不响”。作为一项惠民政策,应当大张其鼓进行宣传。而实际上,群众对这项政策知之甚少。一是“内行”少,说不清道不明。由于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政策文件涵括范围广、内容专业,业务部门部分工作人员没有静心精心研究政策,“内行”把不准政策问题突出,何谈宣传到位?二是“花样”少,传形不传神。宣传方式仅限于发传单、手册、在电视台和《常宁报》报道,与新媒体宣传方式结合很少,宣传内容多限于喊口号,发文件,缺乏用心解读,不接地气,宣传效果很不理想。三是力度小,进村不入户。家庭医生签约通过上门宣传,可以打通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本该是很好的一种宣传途径。受签约队伍力量薄弱、签约方式单一和群众健康意识不强等影响,全市家庭医生签约率不足30%。

(二)患者不热心,“过门不入”。很多患者即使知道了这项政策,仍然不愿意选择门诊就医,这里面既有政策设计不合理的因素,也有部门管理、保障能力方面的因素。一是报销比例不一致。现行政策下,普通门诊、“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报销比例只有70%,而乡镇医院住院报销比例达90%,患者更倾向于住院治疗而不是门诊保障。二是药品目录不健全。少量普通门诊、“两病”用药未纳入乡镇医院用药目录,必须在县级以上医院药品目录才有。受药品目录范围限制,很多药品难以报销,患者无法受益。三是“两病”首诊核定、特殊门诊管理太繁琐。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首次就诊必须先由定点医院申请,建立“两病”门诊健康档案,经医保部门审核通过后才能报销。特殊门诊进入门槛高,办理程序复杂,申请续办周期短,部分患者难以持续享受优惠政策。四是管理、保障不给力。目前门诊统筹工作涉及医保、卫健等多部门的信息系统,存在基础信息管理不规范,不统一,错误多,纠错等服务难到位,群众有怨言。另外,乡镇医疗人才短缺、人员素质偏低,门诊医疗设施陈旧,也是群众不愿意选择在家门口就医的原因。

(三)医院不热情,“闭门谢客”。基层医院门诊诊疗服务收费现执行的是2002年政策,在药品零利润情况下,乡镇医院门诊业务没有营利空间。乡镇医院门诊诊疗费用每例只收10元,贫困户、低保户等群体只收5元,有时甚至不足以支付棉签、胶带、注射器等耗材费用,导致医院、医生都对执行政策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甚至不解释、不宣传、不接受门诊统筹政策。医院从效益角度出发,更注重住院诊疗,甚至为病人住院治疗推波助澜。全市乡镇医院门诊业务持续萎缩,大部分乡镇医院去年上半年门诊收入不足10万元。

二、几点建议

(一)宣传要接地气。一要加强协作,多方发力。医保、卫健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大宣传力度,并充分发动乡镇党委政府、村组社区,结合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缴等工作宣传惠民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保障政策知晓率。二要创新途径,协同宣传。医保、卫健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培训,吃透相关政策精神,通过微信群、自媒体等新型网络传播方式,将政策原汁原味、毫无保留地加以宣传。三要强化权责,扩面签约。充实基层医务人员工作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实行奖优罚劣,将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纳入卫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提高签约率,发挥专门工作人员面对面宣传作用。

(二)制度要贴实际。一要调整药品目录,缩小基药目录、普通门诊目录、“两病”药品目录之间差距,保障基层用药需要,使群众乐于在基层医院就诊,方便在家门前就医。二要适当提高门诊报销比例,将报销比例提至与住院报销比例基本持平。三要简化调整“两病”、特殊门诊办理,适时增加慢性特殊病种, 将肾病综合症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纳入慢性特殊门诊病种,扩大慢病保障的覆盖面。四要坚持政策标准,对无需住院的门诊病人报销费用予以拒付,对符合门诊报销政策的应报尽报,防止“小病大治”。

(三)服务要更人性。一要及时更新、调整完善现行医疗服务价格目录体系,或放宽挂号、诊查、注射及耗材成本“一费制”政策限制,根据市场定价。二要整合现行政策文件,将多个文件整合为一个简要直白、通俗易懂的文件,方便医保、卫健、医药等部门开展业务,方便患者理解接受,从而有效促进门诊统筹工作。三要科学测算各慢性特殊门诊病种的续办时间,出台操作性强的相关文件,方便医疗机构和医保部门开展业务,方便患者报销费用。四要不断提高对需求群众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医院、医保部门应及时收集资料、畅通报销途径,确保报销程序期限合理、政策落实准确。

(四)平台要再升级。一是优化整合。将医院住院系统、医保系统和公卫3.0系统整合为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二是优化改造。不断完善技术,解决好平台信息化建设中的遗留问题,发挥好信息系统的平台作用。三是优化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充分保障平台运行、维护费用,确保信息化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