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常宁动态

工业“春天”背后的人大力量

【编者按】

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举措。初心如磐、接续奋斗!40年砥砺奋进,常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建设、增进民生福祉贡献着人大智慧和力量。本期开始,“大义常宁”手机台推出“纪念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选登”系列报道,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工业“春天”背后的人大力量

文/毛百花

曾经,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沿海城市打工谋生;曾经,家乡贫瘠落后的土壤不能让创业梦想生根发芽,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只能挤进大城市的洪流;曾经,远在他乡繁华都市,听着电话那头孩子的哭喊、老人的叹息,心里止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就业、创业、安居乐业,是常宁发展要解决的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常宁不断提振工业经济发展信心,打造功能设施完善的工业园区平台。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常宁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而这“春天”的背后也凝聚着人大的智慧和力量。

搭平台引“凤”来

立秋过后,持续的低温冷雨天气寒意袭人。行走在宜阳工业园西区,处处厂房林立,机声隆隆,处处一派勃勃生机。谁也想不到,这里在2008年以前,还是荒山一片,一条道路也没有,更别说企业了。

要发展还得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2008年,我市正式推动常宁宜阳工业园建设,筑巢引凤来。以打造高标准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平台为目标,建设一批标准化工业厂房,提供保姆式服务,接受非标准化厂房的定制,同时建设员工生活配套区,以满足各类企业落户需求。

为早日形成企业聚集发展效益,我市不断发力,在这一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更是频频“出招”。2016年,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了打造“千亿工业园区”的宏伟构想。并连续两年确立为大会议案,督促市政府投入资金15亿元,做好园区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扩大招商引资、对接项目引进等工作,引进了一批制造加工企业,有效延伸了园区产业链条,壮大了产业规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8年,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常宁。常宁工业发展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是一个集研发、设计、主题文化、生产、网络平台、出口、物流等一体化的世界级纺织产业基地。项目总体规划约6平方公里,总投资10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1000亿元,年出口贸易额300亿元。

“从签约入园到开工生产,只有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选择常宁湘南纺织产业基地,选对了!”前不久,首批入园企业旭华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很是感慨。

“要把园区这块招牌越擦越亮!”在发展的浪潮中,园区工作人员相信,只要继续努力拼搏,工业春风一定会吹遍常宁大地,让常宁更加繁荣与富饶。

优环境做“创”客

多年前,在多次大会上,主管工业的领导痛心疾首地告诫园区工作人员:“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既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千万不能让客商来了不敢留!”

一直以来,大家把“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这句话记在心头,更落实在行动上。为了让这一助企行动更加高效,市人大常委会一直都是园区和企业的强大“后盾”。对于推不动、难开展的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工作评议、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经常深入企业,听取企业对营商环境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对收集到的问题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限期整改解决。同时,建议市委、市政府每年对企业发展环境进行测评,测评时邀请人大代表、企业主参加,测评结果排名靠后要给予处理。想方设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与银行和其他职能部门对接,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督促施工单位、企业尽快完成扫尾工程,为企业创造完善的入驻条件。

2017年,针对园区和企业主反响强烈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定》,督促政府出台《关于优化园区企业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打击处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毒类、涉赌类、招投标领域、破坏施工环境和公职人员渎职等六类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犯罪行为。在形成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高压态势之下,市人大常委会还对6个典型案件进行挂牌督办,有力震慑了犯罪,净化了环境,激活了常宁工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一系列的组合拳,让常宁工业发展环境不断好转,法治观念也进一步加强,各企业主也纷纷点赞。帝棉公司的负责人笑着说:“回到家乡创业是我多年以来的心愿,现在既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又建设了家乡,家乡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要踏踏实实干事,安安心心创业!”

解难题乐“家”业

家乡容不下生活,他乡安放不了灵魂。曾经这样一句简短的话,让曲潭街道办事处书泉村的曹小泉很是感触。在外打工十多年,转眼孩子也读高中了,虽然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感觉家里的氛围却越来越“冷”。虽然同在广东,但因为不在同一个地区,夫妻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长年累月的电话沟通,从最初电话那头:“妈妈,我可想你了!记得给我打电话喽!”到“好的,知道了,好的,知道了”,再到现在电话也不接,就算接了电话也是一阵沉默。

2018年,当看到家里越来越多人选择到常宁的园区企业就业,曹小泉也决定去试试。正好儿子也可以在附近常宁六中读书。公司有食堂,曹小泉时不时接儿子来食堂吃饭,渐渐地,吃饭的时候,儿子也会和她分享班上有趣的事情或者和同学之间的摩擦纠纷。看着儿子嘴角洋溢的笑容,曹小泉感觉幸福又回来了。

为了方便企业职工上下班,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督办下,我市开设了园区公交专线,方便几千名职工上下班。同时,为解决工业园区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我市还在园区附近配套建设或提质改造了常宁六中、尚宇学校、曲潭学校等一批中小学。

城里可以进厂上班,农村同样也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一提到园区企业扶贫车间,板桥西洞村村民段运花就竖起大拇指:“在家里上班,既可以照顾两个上小学的孩子,还能补贴一些家用,这日子真实在!”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基。自2017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督查我市劳动就业培训工作,激励企业创新形式提供就业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潜龙腾渊,鳞爪飞扬。随着一批又一批企业落户常宁,常宁工业正迎着发展的朝阳,绽放更夺目的光彩。站在“十四五”新的发展起点上,有着人大力量一路护航,宜居宜业的常宁,将是越来越多常宁人的骄傲。常宁工业也将开启更加华美的新篇章!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