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常宁动态

常宁教育振兴的“人大”力量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常宁市人大常委会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

40年风雨兼程,40年呕心沥血。常宁市人大自1980年设立常委会起,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伴随祖国成长的步伐,由蹒跚步履步入辉煌的壮年。

常宁市人大常委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动人大代表议案、建议落到实处,努力让百万常宁人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与创新,让全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为教育发展擘画蓝图

市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高站位谋篇布局,高标准规划教育,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为全市教育事业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40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紧随时代发展方向,审议教育专项工作,推动常宁教育从“有书读”到“读好书”,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现代化。全市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得到有效补充,校园管理更加规范,素质教育有力推进,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教育品质明显提升。

当全市吹响建设教育强市冲锋号,市人大常委会督促常宁教育“巧”借时机,以“两基验收”“两项制度”督导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等为契机,有效地改善办学条件。助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危改”工程、初中生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合格学校建设、为民办实事工程、农村学校“五小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两校一园”工程建设及“四改四化”工程,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其中,2016—2019年4年间,常宁投入学校“四改四化”资金达1.5亿元,打造了一批窗口学校。逐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助力政府积极优化学校布局,大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997年,市教育部门借“两基”验收的强劲东风,撤并了一批条件简陋、不符合要求的学校和教学点。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督导市政府制定了《常宁市2005—2007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作了第一轮调整,期间共调减了110余所不符合办学条件要求的中小学校。2010年,出台《常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布局规划方案(2010—2012年)》,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又作了新一轮调整。按照既照顾孩子上学方便,又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原则,目前常宁市学校布局调整得更趋合理,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整合。

2011年10月31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常宁市城区中小学教育黄线专项规划(2011—2020年)》,明确规划的教育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并逐年分批变黄线规划为红线规划。这是一个关乎新时代常宁教育全局的“战略决策”。学墙小学、莲花小学、夏联小学、常宁八中、水口山中心小学、宜城小学、松阳完小、常宁九中等一系列校园建设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让我市义务教育彻底告别“大班额”“入学难”。同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教师引进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依法保障教师待遇。

为教育发展鼓与呼

40年来,各级人大代表围绕常宁教育发展工作,从全市实际出发,在各级人大会议和闭会期间,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提出各类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800余件,为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各级市人大代表心系教育,把全市教育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为我市教育工作献计献策,形成重教支教强大合力。

在每年的人大会上,就如何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化解城区大班额,解决学龄儿童就学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评价体系等问题,各级代表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在督办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中提出具体要求,为常宁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必须在强化教育投入上下功夫,教育支出作为民生支出的第一大领域,要做到切实保障。”市人大代表朱俊清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人大专委会委员,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和决心,沉下心思,融入感情,投入精力,为常宁教育事业的发展鼓与呼,力争在推动我市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中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高中教育的逐渐普及,常宁一、二中学校现教学楼已无法适应需求。为尽快破除全市高中教育发展瓶颈,十年来,各级人大代表高度关注,积极献言献策,坚持不懈地呼吁尽快启动一、二中新校区建设。2018年,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的呼吁声中,常宁二中新校区建设终于立项,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人大代表调研常宁二中新校区启动工作。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大金融环境偏紧,市财政一度吃紧,建设资金缺口大的情况下,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听取和审议常宁二中新校区的建议情况报告,助力二中新校区建设紧锣密鼓地按计划推进,并于当年秋季投入使用,为全市增加高中学位7500个,让常宁优质高中教育迈出关键的一大步。完成常宁二中新校区建设后,又将启动常宁一中新校区建设。

为教育保驾护航

2019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执法专项检查,并在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以“两法”为准则,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对市委市政府实行法律监督,督促市委市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关于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问题清单》,推动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改进工作。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加快宜水小学、万寿小学、南市小学、冷水小学、嵩塘小学等城区学校建设步伐,提档升级薄弱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均衡城乡教育发展。强化校园环境整治,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进一步规范教育经费管理,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倡导全社会助教支教,成立爱心助学基金,营造全民重教浓厚氛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当提高边远山区教师的补贴发放标准,规范发放“七节一生”等节假日福利。加大紧缺学科教师招录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两法”执法检查,让全市教育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全市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保障。

2020年3月27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47次主任会议提出《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有关意见的交办函》,要求全市各学校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防范意识,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内部日常管理,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督促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学校“三防”建设力度,全面推进联动共治,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协调市教育局与市检察院一致联合制订了《关于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联络机制的方案》和《关于联合预防未成年人学生违法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了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长效机制。

40年的实践探索,全市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教育发展事业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依法监督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常宁人民和四面八方广泛支持的结果。我们相信,常宁教育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会努力续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邓文)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