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常宁动态

聚焦村集体经济⑥ | 常宁:“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精神基础。近年来,常宁大力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勤劳致富,绘出产业兴、农民富的新画卷。2022年,常宁非遗产品产值突破20亿元。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常宁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独特优势,让一批传承人通过参与研培计划、传统工艺工作站、工坊建设等,成为当地“非遗+乡村振兴”工作的中坚力量,为群众搭建创业就业“致富桥”。

白沙烧饼、田尾豆油、常宁七醋、板桥剪纸、庙前花灯、南詹正骨疗法……在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60多个非遗项目的实物藏品摆满展柜、展台,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打卡”。在非遗宣传街,每一面墙详细介绍一个非遗项目,文字+图片的形式,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和体验非遗的平台。

常宁历史悠久,拥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传统技艺、医药、美术、舞蹈、戏剧、曲艺和民俗文化传承广泛。目前,常宁有非遗保护项目61项,代表性传承人114个。其中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衡阳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代表性传承人12个;常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51个,代表性传承人 102个。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常宁还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各个景区、景点中充分融入非遗元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天堂山景区引入“瑶族谈笑”、瑶族民俗、塔山制茶等非遗体验活动;设立常宁塔山茶制作工坊等非遗展示场所;在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樱花园、泉峰公园等地设立非遗产品销售点。这些措施为非遗产品提供了销售平台,促进了部分非遗项目向产业化发展。同时,常宁还充分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开发非遗衍生品、旅游文创产品。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让传统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旅游商品更有“文化味”。通过非遗项目将景区“串珠成链”,让游客跟着非遗游,进一步提升了非遗的影响力。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常宁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塔山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蓬塘乡田尾豆油传承基地、白沙镇烧饼传承基地、西岭镇平安村油茶榨油传承基地举办培训班,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这些传承人积极带动当地村民群众参与生产性保护,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实现传承技艺与增收致富“两手抓、两不误”。其非遗产品,如塔山茶叶、西岭无渣生姜、常宁七醋、常宁油茶榨油技艺等大受欢迎,村民经济收入得到大幅增加。2022年,常宁非遗产品产值突破20亿元,非遗产品成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动力,助推常宁乡村蓬勃发展。

为了让非遗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常宁还积极组织市内非遗项目参加各类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常宁非遗的知名度,擦亮了常宁非遗品牌。例如,“石盘鸡毛龙”参加第二届中国南岳龙狮争霸赛获得优秀表演奖;由“瑶族谈笑”加工提炼而成的舞蹈《九总辞官》获得银奖;根据“板桥荷花灯会”加工提炼而成的舞蹈《祈灯》获得湖南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文艺汇演丰收奖;根据“罗桥字灯”加工提炼而成的舞蹈《灯舞家园情》获得“欢乐潇湘”湖南省群众文艺汇演金奖等。(周小辉 钱辉)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