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一场绿色变革正在常宁市蓬塘乡新田村激情上演。这个曾经沉寂的传统村落,以党建引领为旗,以生态振兴为笔,在“党建+绿色转型+产业联创”的创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当秸秆变黄金、煤场成绿色工厂的诗意画卷徐徐展开,新田村实现了集体经济百万级突破,用实实在在的生态账本和经济账本,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绿色篇章。
5月22日,走进常宁市蓬塘乡新田村,整洁村道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葱郁烟田生机勃勃,烟农们专注地为烟叶打尖,眼中尽是丰收的期盼。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的特色产业发展止步不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40万元。烟农夏敏告诉记者,过去用煤炭烤烟既浪费秸秆,又难控制火候,还存在环境污染,就像一根“绊脚索”,牢牢卡住了村里产业发展的脚步。
面对困局,新田村两委在考察和深入调研中发现,周边每年超3000吨的生物质废弃物,恰是破解困局的“金钥匙”。2023年,该村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在原煤场旧址改建,成立常宁市新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秸秆回收利用、制造生物质颗粒为核心业务,向市场提供大量优质燃料,降低烘烤烟叶成本,一举盘活了村集体资产,拓宽了增收渠道。“经过加工后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效率是煤球的一倍以上,且成本还能降低45%。有了这一助力,我们村的20座生物质烤烟房每年能为村集体节约成本9万元左右。”新田村党总支书记刘普龙说道。
“独行快,众行远。”新田村深明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借助企业的技术力量,激活集体资源,凝聚人力优势,在双向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让曾经废弃的煤场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化的环保燃料厂;传统的烟田也完成升级,构建起绿色产业链。这一系列转变,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还让村民在家门口捧稳了“致富饭碗”。新田村党建专干尹书和告诉记者:“村集体以土地和资金入股,总占股49%,同时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运营,去年我们仅分红就达到55万元。这还没算村民跑运输、进厂务工的钱。”
“再不用担心秸秆的问题,还能把秸秆卖给厂里赚点收入,还解决了我们就近就业的问题,我现在这里一般正常有6000元一月左右,还能照顾好家庭。”村民夏荣桂说道。
目前,新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日产生物资颗粒达到32-48吨,累计月产量可达2-3千吨。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其产品一路畅销,成功打入衡阳、郴州等地市场,深受客户青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厂长刘普卫告诉记者:“村里帮我们协调用地、办手续,还组织村民培训上岗,帮助我们回收农林秸秆等废弃资源,现在我们只管专心生产,去年产值已经突破1000万元。”
“目前我们产业形势、前景都非常好,2024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101万。”刘普龙说道。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新田村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中,反哺乡村建设。清淤水渠保障农田灌溉,修缮机耕道方便运输,改造道路提升出行条件。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村民吴军成告诉记者:“以前的路坑洼不平,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车子进来也很困难,现在修好了,我们的产品顺利运出去,湾场的环境也干净整洁了。”
集体经济蒸蒸日上,村庄环境整洁优美,村民们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漫步在村庄里,道路宽敞平坦,绿树成荫,文化广场上不时传来村民的欢声笑语。刘普龙说道:“下一步,我们将优化产业结构,用好700亩管控土地,扩大烟叶棉花种植规模,大面积种植金丝黄菊、格桑花等花卉。打造花花世界农旅项目,通过整合农业生产与旅游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从曾经的传统农业村,到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新田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无限潜力。借助产业融合创新,企业与乡村资源紧密结合,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时代画卷正加速铺展。(刘石朋)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