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发改局 > 政策文件及通知
《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7年修改)已于2018年3月13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有关规定,现通过常宁市党政门户网站将规划成果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第一条 为了加强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适应城乡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常宁市实际情况,针对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和《常宁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进行修改,形成《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7年修改成果(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远景期限:2021~2050年。
本规划涉及市域和城市规划区两个层次。其中:
市域范围为常宁市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2051.52平方公里。重点编制市域镇区(集镇)布局规划。
常宁城市的规划区范围为宜阳街道办、泉峰街道办、培元街道办的全部,三角塘镇的玉沙、石岭、檀下、寨下、瑶草、千家、石岭、泉塘建制村,板桥镇的新桥建制村,兰江乡的元山、元茶、江洞、南枫、东塔建制村,新河镇的大江建制村;总用地面积约165平方公里。重点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规划至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0.5万人。
至2020年,常宁市城镇化水平约53%。
立足常宁市域资源状况和交通区位条件,结合市域经济发展趋势和村镇发展战略,确定常宁市市域村镇等级布局规划的空间结构为“一带一圈,两核多点”。
一带一圈:一带即常宁市中心城区、柏坊镇、水口山镇串联形成的常水城镇带,一圈即以常宁市区为中心、与常宁市中心城区约半小时交通联系的小城镇圈。
两核多点:两核即常宁市中心城区和水口山镇两个增长极核,其中常宁市中心城区为主要增长极核,水口山镇为次要增长极核,多点即其余乡镇。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分为四级:
第一级:市域中心(中心城区)。规划至2020年常宁市中心城区总人口将达到25万人左右。
第二级:市域次中心(中心镇),即水口山镇,位于市域北部,规模为10万人。
第三级:一般镇,共13个,规模为0.5-2万人,分别为洋泉、罗桥、柏坊、荫田、官岭、白沙、板桥、新河、三角塘、烟洲、西岭、庙前、胜桥。
第四级:集镇(乡),共23个,规模为0.1-0.5万人,在原有乡政府所在地以及现有的墟市建立集镇,包括大坪、阳家、渔池、春和、仙桥、樟塘、到塘、胜塘、富贵、鹅院、麦元、大市、正同、湖塘、兰江、大堡、麻洲、到湖、双坪、江河、弥泉、塔山、蒲竹等。
常宁市域规划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一览表
序号 |
城镇规模 |
城镇等级 |
城镇数量 |
城镇名称 |
1 |
20万以上 |
市域中心(中心城区) |
1 |
市区(25万人) |
2 |
3-10万 |
市域次中心(中心镇) |
1 |
水口山(10万人) |
3 |
0.5-3.0万 |
一般镇 |
13 |
胜桥(0.8)、板桥(0.6)、三角塘(1.4)、西岭(0.8)、荫田(0.6)、白沙(0.6)、烟洲(0.6)庙前(0.5)、洋泉(1.5)、新河(1.5)、罗桥(1)、官岭(1.5)、柏坊(1.6) |
4 |
0.1-0.5万 |
集镇(乡) |
23 |
大坪、阳家、渔池、春和、仙桥、樟塘、到塘、胜塘、富贵、鹅院、麦元、大市、正同、湖塘、兰江、大堡、麻洲、到湖、双坪、江河、弥泉、塔山、蒲竹 |
市域各城镇按其主要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矿服务型、农贸型、边贸型、旅游型5类,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突出主要规划职能,培育特色小镇(市域城镇职能引导见下表)。
常宁市村镇等级职能引导表
序号 |
镇名 |
类型 |
职能分工及产业方向 |
1 |
市区 |
综合型 |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商贸中心 |
2 |
水口山 |
工矿服务型 |
采矿、冶炼、化工、文化旅游 |
3 |
洋泉 |
旅游型 |
旅游、商贸、休闲产业 |
4 |
罗桥 |
综合型 |
旅游、加工 |
5 |
柏枋 |
工矿服务型 |
采矿、冶炼、化工 |
6 |
官岭 |
农贸型 |
农副产品加工、商贸 |
7 |
新河 |
边贸型 |
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旅游 |
8 |
胜桥 |
农贸型 |
农副产品加工、商贸 |
9 |
板桥 |
农贸型 |
农副产品加工、商贸 |
10 |
三角塘 |
工矿服务型 |
煤炭、商贸 |
11 |
西岭 |
综合型 |
农副产品加工、陶瓷、采矿、机械、商贸、旅游 |
12 |
荫田 |
边贸型 |
农副产品加工、商贸 |
13 |
白沙 |
工矿服务型 |
采矿、农副产品加工、商贸 |
14 |
烟洲 |
农贸型 |
农副产品加工、商贸 |
15 |
庙前 |
旅游型 |
旅游、休闲产业 |
规划形成“一带三区多点”的市域产业布局,一带指常水产业带,三区分别指工矿区及新型工业发展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区、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区,多点指塔山茶叶发展基地、洋泉茶叶发展基地及其他散布在官岭、罗桥、胜桥等地的烟叶、油茶、油菜基地等。
1、高速公路
规划形成“一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
(1)“一纵”:岳临高速公路,南北向贯穿常宁市,自衡阳进入市域境内,经水口山镇、常宁市区东、三角塘镇、庙前镇,通往郴州。在常宁市内设水口山、中心城区、庙前三个互通出入口。
(2)“一横”:茶常高速公路,在市域内由西往东,经新河镇、常宁市区北、莲塘乡、烟洲镇,通往耒阳市。在常宁设常宁北、烟洲两个互通出入口。
2、其他干线公路
市域内依托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道路网的升级改造,形成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补充的路网结构,强化常宁市区在区域中的地位,构建以常宁市区为中心,向外紧密联系各乡镇的“两环六射”的环形放射状公路网布局。
(1)两环:一环为市区快速外环,二环为串联洋泉-塔山-罗桥-庙前-西岭-荫田-烟洲-水口山-柏坊-新河-官岭等10余个乡镇的国省干线公路环线,包括G234、S343、S219、S569、S222,规划为二级公路;
(2)五射:包括G356、S569、S338(S347)、S222、云常快速路五条放射状道路,其中,云常快速路为常宁市区至水口山镇新建快速路(一级公路),以加强常宁市区与中心镇之间的联系,其余公路为规划为二级公路;
(3)其他:包括S343、S219及县乡道,规划期内对原有县道、乡道进行全面改造调整,提高路面等级,完善路线网络。
3、港口航道规划
改造提升现有港口。规划水口山港为千吨级码头,建设柏坊港、大堡港、新河镇千吨级码头。
4、铁路
瓦松铁路为货运专线铁路,在水口山镇设铁路货运站,往东接入京广线瓦园站。
5、交通设施建设
突出中心城区辐射型和枢纽型的交通地位。过境公路与城市外环路衔接,减少过境车辆进入市区,提高过境车辆通行能力。加强交通枢纽建设,使常宁市从“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带动市域经济发展。
中心城区建设中心客、货运站,为市际、市域客、货运的中心及换乘枢纽,主要有莲花客运站、青市车站、汽车北站。在城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布置货运流通中心,占地共约40公顷。规划在水口山建设市域客、货运枢纽站。规划每个乡镇设置客运站,重点乡镇设置货运站。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在规划布局上,要以资源整合为核心,突出本地区特色,扩大市区规模,完善中心城区的职能,积极主动挖掘常宁市在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三地几何中心区位条件优势,全面提高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能力,将常宁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具有浓郁滨水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1、社会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近期控制在7.5‰以内,全市常住总人口控制在90.5万人左右。积极发展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卫生、计生优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全社会普及初中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推广中等专业教育,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2、经济发展目标
规划至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9.2%,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2:43: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0元。
3、环境发展目标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人为本,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
4、资源节约目标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大力推进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集约节约用地,全面盘活存量用地,有序扩展增量用地,提高单位建设用地的产出率;加强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完善资源节约利用的体制机制。
5、城市建设目标
加强中心城区的建设,完善市域镇区(集镇)等级,积极推进地区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指标分类 |
大类代码 |
指标分类 |
指标名称说明 |
中类代码 |
单位 |
现状2016年 |
目标值2020年 |
指标类型 |
指引范围 |
|
经济指标 |
1 |
GDP指标 |
GDP总量 |
11 |
亿元 |
296.67 |
405 |
引导型 |
市域 |
|
人均GDP |
元/人 |
35683 |
44000 |
引导型 |
市域 |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44 |
45% |
引导型 |
市域 |
|||||
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
亿元/KM2 |
12 |
17 |
引导型 |
城市 |
|||||
社会人文指标 |
2 |
人口指标 |
人口规模 |
21 |
万人 |
83.14/ 19.71 |
90.5/25 |
引导型 |
(市域/城市) |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48.10 |
53.00 |
引导型 |
市域 |
|||||
人口结构 |
男:女 |
% |
109.3:100 |
105:100 |
引导型 |
市域 |
||||
劳动力 |
% |
67 |
63 |
引导型 |
市域 |
|||||
医疗指标 |
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 /医生数 |
22 |
个、人 |
40、45 |
40、45 |
控制型 |
市域 |
|||
教育指标 |
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及服务半径 |
23 |
所、米 |
36、500-1000 |
40、500-1000 |
控制型 |
城市 |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72.9 |
90 |
控制型 |
市域 |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 |
61 |
70 |
控制型 |
市域 |
|||||
居住指标 |
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
24 |
M2/人 |
23 |
25 |
控制型 |
城市 |
|||
就业指标 |
城市登记失业率 |
25 |
% |
4.5 |
4.5 |
引导型 |
城市 |
|||
收入指标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
26 |
元 |
25446 |
38970 |
引导型 |
城市 |
|||
资源指标 |
3 |
水资源用水总量 |
地区性可利用水资源 |
31 |
亿立方米 |
9.8 |
9.8 |
控制型 |
市域 |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
M3/万元 |
130 |
110 |
控制型 |
市域 |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M3/万元 |
82 |
70 |
控制型 |
市域 |
|||||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
100 |
100 |
控制型 |
市域 |
|||||
水平衡(用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比值) |
% |
17 |
38 |
控制型 |
市域 |
|||||
能源指标 |
单位GDP能耗水平 |
32 |
tce/万元GDP |
0.512 |
0.5 |
控制型 |
市域 |
|||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列 |
% |
10% |
13% |
引导型 |
市域 |
|||||
土地资源指标 |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
33 |
M2/人 |
100 |
100 |
控制型 |
城市 |
|||
坏境指标 |
4 |
生态指标 |
绿地率 |
41 |
% |
32% |
35% |
控制型 |
城市 |
|
污水指标 |
城镇污水处理率 |
42 |
% |
87% |
95% |
控制型 |
市域 |
|||
资源化利用率 |
% |
|
35% |
控制型 |
城市 |
|||||
垃圾指标 |
无害化处理率 |
43 |
% |
50% |
100% |
控制型 |
城市 |
|||
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
% |
50% |
90% |
控制型 |
城市 |
|||||
大气指标 |
SO2年排放量削减率 |
44 |
% |
|
10% |
控制型 |
城市 |
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工、贸、旅游服务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
1、常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2、以机械制造、轻工电子、新型材料、现代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工贸城市;
3、旅游服务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
至2020年,常宁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5万人。
至2020年,常宁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人。
常宁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北扩东延”。向南适度发展,向西控制发展。
常宁城市主要向北沿常宁大道往茶常高速扩展,重点向东沿常宁大道扩展,打造东风水库周边新城区,在潭水与岳临高速之间拓展宜阳工业走廊。向南可适当开发南外环两厢用地,向西则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边界不突破西边大片山体。
常宁市中心城区空间形态规划为“一城二水四片”的结构,“二水”是指宜水、潭水;“四片”是指以宜水、潭水划分的泉峰、培元、宜阳三个片区以及东外环两侧的工业走廊片区;由“一城二水四片”共同构筑常宁市山水园林城市格局。
城市功能划分“四片”:分别是宜阳片区、培元片区、泉峰片区、工业走廊片区。
宜阳片区:该区位于城市北扩的主轴线上,是城市发展的重点,规划以市政府为中心,重点发展行政办公、教育、医疗用地,配套建设相应的居住、商业服务、仓储用地。
培元片区:该片区依托现有国际商贸城,突出大型专业市场功能,配套建设相应的仓储、居住用地。
泉峰片区:规划依托片区核心区位,打造老城和新城两个商业生活中心,重点发展行政办公、职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用地,配套建设相应的居住、仓储用地。
工业走廊片区:规划在现有工业的基础上形成常宁市工业走廊片区,以发展高科技、无污染的一类工业为主,尽量减少二、三类工业的比重,在带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将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与此同时,配套建设少量的居住、商业、仓储用地。
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代码 |
用地名称 |
用地面积(hm2) |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 |
||||
现状 |
规划 |
现状 |
规划 |
现状 |
规划 |
|||
R |
居住用地 |
942.4 |
858.42 |
47.75 |
34.33 |
47.81 |
34.34 |
|
A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173.33 |
272.91 |
8.78 |
10.91 |
8.79 |
10.92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56.2 |
41.37 |
2.85 |
1.65 |
2.85 |
1.65 |
|
文化设施用地 |
0.48 |
7.08 |
0.02 |
0.28 |
0.02 |
0.28 |
||
教育科研用地 |
97.41 |
171.85 |
4.94 |
6.87 |
4.94 |
6.87 |
||
体育用地 |
2.54 |
5.28 |
0.13 |
0.21 |
0.13 |
0.21 |
||
医疗卫生用地 |
9.78 |
34.77 |
0.5 |
1.39 |
0.5 |
1.39 |
||
社会福利用地 |
5.99 |
10.86 |
0.3 |
0.43 |
0.3 |
0.43 |
||
文物古迹用地 |
0.65 |
1.44 |
0.03 |
0.06 |
0.03 |
0.06 |
||
宗教用地 |
0.28 |
0.26 |
0.01 |
0.01 |
0.01 |
0.01 |
||
B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181.97 |
372.52 |
9.22 |
14.90 |
9.23 |
14.90 |
|
M |
工业用地 |
167.38 |
254.53 |
8.48 |
10.18 |
8.49 |
10.18 |
|
W |
物流仓储用地 |
18.36 |
19.57 |
0.93 |
0.78 |
0.93 |
0.78 |
|
S |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
329.46 |
431.22 |
16.69 |
17.24 |
16.72 |
17.25 |
|
其中:城市道路用地 |
250.51 |
391.49 |
12.69 |
15.66 |
12.71 |
15.66 |
||
U |
公用设施用地 |
8.00 |
31.62 |
0.41 |
1.26 |
0.41 |
1.26 |
|
G |
绿地与广场用地 |
152.6 |
259.84 |
7.73 |
10.39 |
7.74 |
10.39 |
|
其中:公园绿地 |
94.31 |
226.02 |
4.78 |
9.04 |
4.78 |
9.04 |
||
H11 |
城市建设用地 |
1973.51 |
2500.62 |
100 |
100.00 |
100.13 |
100.02 |
备注:2016年现状常住人口19.71万人;2020年规划常住人口25万人。
第二十二条 中心城区对外交通规划
1、高速公路入口
岳阳至临武(湘粤界)高速公路在常宁市中心城区东面茶园建制村有互通出入口。规划茶常高速从城市北部通过,在常宁市中心城区北面规划互通出入口。
2、公路
常宁市中心城区突出辐射型和枢纽型的交通地位。规划在常宁市中心城区设置外环道路,将过境公路G356、S569、S338、S222引出城外。以常宁市中心城区为中心,形成G356、S569、S338、S222放射状对外联络公路。
3、长途汽车站场
保留现莲花车站,在常宁大道北部入口处规划汽车北站,在常宁大道南部入口处规划青市车站。
第二十三条 交通发展政策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适当发展出租车,适当限制摩托车;完善路网建设,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提升路网系统整体服务水平,促进交通结构的合理化;建设城市干道系统,加强各组团间交通联系;加快停车场(库)等静态交通设施建设。
第二十四条 中心城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分级
城市道路分为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3个等级。规划主、次干路总长为185.45公里,路网密度为5.29公里/平方公里;城市支路的路网密度控制在3.5公里/平方公里左右。
2、城市桥梁
加强城区宜水、潭水两岸交通联系,规划在宜水、潭水河上新建6座跨河大桥,共计15座跨河大桥。
3、城市主干路
主干路总长115.96公里,主干路道路网密度为3.31公里/平方公里。
城市主干路为五纵四横一环,共13条,红线控制宽度为30-50米。
主要有常宁大道、青阳路、印山大道、泉峰路、培元路、莲花路、群英路、嵩塘路、砚池山路、西外环路、北外环路、南外环路、东外环路。
新建的城市主干道需同步建设综合管廊。
4、城市次干路
次干路总长69.49公里,次干路道路网密度为1.98公里/平方公里。规划次干道19条,主要包括潭水南路、仙岭路、朱家山路、滨河路、新华路、尚宇路、两江路、松柏路、志成路、枫梓路、虎溪路、大峙路、市府道、南丰路、政通路、宜阳路、黄枝路等。
5、城市主要交叉口
(1)主次干道交叉口尽量采取渠化设计,增加进出车道,在距离交叉口60-100米的范围内,增加1-2个车道的红线宽度。
(2)规划非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口3处,布置在泉峰路处。
6、城市主要出入口道路
向北:莲花路至衡枣高速,青阳路、常宁大道至松柏、衡阳;向东:泉峰路耒阳、南外环路至京珠高速复线;向西:泉峰路、南外环路至祁阳;向南:印山大道、常宁大道至桂阳,培元路至板桥,东外路至三角塘。
第二十五条 中心城区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规划在城市的四周,规划3个物流中心,东部物流中心位于泉峰东路与东外环交叉口西北角,南部物流中心位于常宁大道与南外环交叉口东北角,西部物流中心位于莲花路与嵩塘路交叉口西南角
第二十六条 中心城区大型停车场
规划在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出入口及中心城区规划设置大型公共停车场36个,规划停车场用地面积14.2公顷,合计泊位6570个,分别位于城市入口、商业金融、文化娱乐集中的场所以及公园、体育中心旁,在市中心规划出租车停车场。在城市东、南、西、北规划四个公交始末站。
第二十七条 中心城区慢行交通
形成一个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城市特色相协调,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的安全、舒适、方便、高效、低成本的慢行交通系统(自行车与步行),打造舒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常宁。
第二十八条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城区公交线路规划
结合城市分区用地的特点,加强组团间的联系,尤其是核心区和主要居住区之间的线网布设;结合停车场布局考虑线路布局以利于公交线路之间的换乘及其他交通方式与公交之间的换乘;结合城市出入口布局及客运场站的布局考虑城区公交与镇区公交之间的衔接。规划以青阳路和群英路为中心,形成“十字”型总体布局。
2、场站设置
结合现状常宁客运站(西站)和规划的三个对外交通枢纽(长途客运场站),依据总规的用地布局,在城区的四个方向的长途客运站附近分别建设一个大型换乘枢纽。公交、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换乘组织在客运场站规划中统一考虑,也可利用周边规划的社会停车场作为公交换乘的机动车停车场。四个换乘枢纽都兼做为保养场和停车站使用,并分别建设一车辆调度中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