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科工信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计划

今年来,我局认真贯彻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加快推进衡阳市"三强一化"建设,按照"工业领航、绿色崛起、城乡协调、民生共享"发展思路,以产业强市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高效服务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常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产业建设初见成效,工业运行稳中向好。

一、基本情况

1、工业经济运行平稳有序。我们通过科学研判,克服了五矿铜业、株冶两大央企停产检修,以及环保督察和化工园区的复审造成企业停产限产的影响,努力实现了工业经济运行正增长。1-6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189.2亿元,同比增速4.8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7%,全市工业上缴税收合计39415万元,制造业投资完成42.19亿元,同比增速23.7%。

2、优质企业培育不断夯实。目前,我们摸底在库企业30家,重点培育企业20家。其中,符合月度入规条件企业2家,年度小升规18家。目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在衡阳市排第一。株冶有色获2024年湖南省工业碳减排标杆企业,谷道新材料、宜庆科技获省专精特新企业,德邦生物、高诺铜业、嘉兴木业创建省级绿色工厂,株冶有色获省原材料"三品"标杆企业,珍源回收、辣过瘾、株冶有色等3家企业顺利通过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和验收。水口山经开区正在申报国家绿色园区,共建新材料正在争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株冶有色、玉兔钛业、高诺铜业正在申报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标杆车间,福宏弹簧正在申报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3、工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紧扣有色金属和纺织服装两大产业,加大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力度,推动项目竣工投产,力争我市工业体量和质量加快提升。其中,康家湾矿70万吨采选技术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已竣工投产、五矿铜业5万吨阴极铜挖潜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金翼铅业30万吨铅基合金正在加快实施、金紫宇年产2万吨光刻胶用新型感光精细化学品项目正已进入试产、瑞科美年处理3万吨废旧动力蓄电池绿色再生利用示范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玉兔钛业、华尊环保、承泰化工等企业项目都已竣工达产或达产增效。环保设施园目前入驻企业10家,其中湖南宏程纺织已投入试运营,双荣印染、圣文织带等已完成设备安装。热电联产项目于6月29日正式点火运行,污水处理、工业给水等项目已经进入设备调试阶段。五矿铜业5万吨阴极铜挖潜改造项目、金翼有色二期技改项目、荣诚鞋业扩产、福宏弹簧搬迁、喜宝鞋业扩产、高桥电机扩能、仓茂特扩产等扩能倍增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4、科技创新驱动活力迸发。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夯实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和高企培育的指导,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其中,全市R&D投入4.25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5.5亿元,完成进度50.1%;合同登记48件,完成进度17.8%。目前已经摸底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0家,第一批已经完成申报12家。打造了高诺再生有色金属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提供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研发、数智化升级、供应链数字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科创服务,着力锻造有色金属产业新质生产力。嘉兴木业、金翼有色正在申报2024年"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4月18日,举办了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湖南省)集中示范活动,组织了专家教授参加"集中示范志愿服务""科技进校园"和"科技进乡村"等活动,将科技创新之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5、智赋万企得到有效推进。5月28日,召开了2024年常宁市"智赋万企"行动推进及移动公司专场培训会。并邀请了中移物联网公司、衡阳移动信息支撑中心专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进行授课讲解,帮助企业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应用融入到企业生产管理中,打造出一批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行业标杆、区域标杆。目前,常宁移动分公司为过龙岭生态农业等公司建设了数采平台、ERP管理系统;湖南联通衡阳分公司与水口山有色集团共享建设了有色矿山5G+应用智慧人工智能矿山示范工程,建设水口山铜业小镇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积极引导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申报2024年湖南省"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共建新材料申报两化融合贯标企业。

6、企业优质服务高效开展。创造性开展"益企护航"专项行动,组织了"亿元企业建设"、"规工企业培育"、"三送三解三优"、"骨干企业原地倍增座谈会"等主题活动,建立问题收集、交办、督办机制,有力推进了助企纾困解难工作。5月31日,常宁市又召开了政银企恳谈会,8家金融机构和9家企业就融资需求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签约30.6亿元贷款合作协议,并为2023年度常宁市企业税收贡献20强颁奖。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围绕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一起益企、"湘企融"宣贯培训等,开展各类公益活动25场。服务企业320余家,培训700余人次。并积极配合人社局举办"春风送真情,援助暖民心"为主题的"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活动,共为企业招聘进300余人。一季度平台活跃度在省通报中县级排名第二名。5月14日,组织召开了赋码保护工作推进会,30个企业、27个部门参加。自赋"码"保护平台正式运行以来,截止2024年6月底,我市共录入91个部门4680人,企业810家,下发保护牌810块。平台共记录部门累计赋码入企838次,其中全市调研检查管理方面共494次,监管执法管理方面共344次。

二、存在的问题

1、面临工业增长乏力的困境。一是统计口径变化的压力。从去年9月份开始,市统计对增加值增速的认定以平台数据进行排名,不再考虑工业经济总量的评估。而我市工业的体量大,这几年又是高位运行,也就相对增长的空间变小、增速拉低,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二是是企业减产带来的压力。五矿铜业、株冶两大央企今年将停产检修,以及环保督察和化工园区的复审,造成了玉兔停产、金翼及水口山有色限产、瑞科美停建、金紫宇停产的影响,再加之一些产品价格走低会减少产值。

2、面临工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一是"智赋万企"成效还不明显。我市大部分企业在智改数转网联、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还不主动、不会转不想转,造成我市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二是创"三品"意识还不够。目前我市企业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方面意识还不够,造成我市工业产品多而不优、优而无名。三是发展要素保障偏紧。由于我市冶炼化工企业多,相对其他地区需要能耗指标和环境容量更多,造成我市很多企业一些原地倍增项目不能上马。如水口山有色铅冶炼产能提升项目、金翼二期等原地倍增项目因为能耗指标和环境排放指标偏紧而迟迟无法推动。

3、面临发展动能不足的困境。一是面临融资难的困境。企业到银行融资的"通道"和"过桥"等中间业务环节过多,增加了融资成本。为了生存只能向民间借贷,容易造成金融风险的发生。二是面临用工难的困境。我市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普遍存在招工难的困境,目前我市湘南纺织产业基地已经出现入驻企业招工难现象,无法满负荷生产,极大制约了产业发展。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加强运行调控,全力提增工业经济质量。一是抓好工业运行的预警预测。继续坚持每月三次研判,重点掌握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和原地倍增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做到应报尽报。并要强化对规工利润和规下工业指标的调度。二是抓好原地倍增项目建设。大力实施"百十亿"工程,加快推动五矿铜业挖潜改造、金翼有色30万吨铅基合金、嘉元隆源铜杆等铜铅锌二期扩能倍增项目建设,确保金紫宇、华尊环保、瑞科美等企业尽快建成投产或达产增效。全力推进湘南纺织产业基地签约企业入园投产和环保园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工艺先进、带动能力强的"链核"企业,尽快形成全产业链生产格局。

2、塑优产业生态,全面提速"一主一特"产业。对标全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进一步明确常宁"一主一特"产业定位,旗帜鲜明打造以有色金属及新型合金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的未来两大"千亿"产业。一是增强产业链的韧链强群作用。按照"点上强企业、线上固链条、面上优集群"的原则,大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和工业"三品"创建行动。扶持五矿铜业跻身百亿企业,推动高诺铜业、金翼有色等创建五十亿企业。二是建设好"五好园区"。围绕"规划定位好、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好、体制机制好、发展形象好"精准发力,全面建设五好园区。推进有色金属供应链交易与服务平台、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与科技孵化平台、产业链保税物流仓平台建设,全力申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3、深化动能转换,持续提升创新驱动能级。一是激发科技赋能的创新驱动发展。针对我市平台建设的薄弱环节,要争取更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国省科技平台落户常宁,推进我市创新平台能级大提升,形成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格局。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全市工业高科技知名产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二是推动工业转型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改造提升我市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构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推进水口山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省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产品,争取国家级绿色园区。三是推进"智赋万企"的智改数转网联发展。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加快推动我市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立足我市有色金属和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的特点,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的深度融合。推动水口山经开区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探索共享制造模式,实施园区整体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园区。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在我市中小企业先行先试,在我市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车间)、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新基建标志性项目等。

4、夯实益企护航,有力提优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夯实好企业纾困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常态长效开展"三送三解三优"行动,全面落实惠企政策,帮助企业纾困增效。坚持开展"益企护航"专项行动和继续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协调服务机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到企业开展座谈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把脉问诊",对涉企疑难问题"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研究解决,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用地、用工、融资、能耗指标、生产用电等要素保障,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确保企业达产达效甚至增产增效。三是打造好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扶工助企桥梁,力促企业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继续抓好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贷工作,促进更多银行和企业合作,进一步扩大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额度,使"知识"变现。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