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板桥镇:“党建+”,擦亮基层治理新名片

近年来,板桥镇着力构建“党建+”基层治理体系,持续深化“枫桥经验”,努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通过“党建+”“望”民情、“闻”民意、“问”民需、“切”民忧,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不断延伸基层治理触角,着力打造有精度、有速度、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新局面。

“党建+阵地”,做好基层治理精度文章

板桥镇将抓好基层党组织阵地作为强党建、强支部的着力点,在村级活动阵地建设上持续发力出实招,积极完善便民服务机制,创新服务举措,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严格按照省委关于规范村级组织挂牌文件对辖区内21个村(社区)办公场所挂牌情况进行摸排,统一回收村(社区)清理下来的废旧标识标牌610块,并对各阵地功能布局重新规划,规范设置便民服务站、人民调解委员会、综治中心(警务室)、民兵营(连)、妇女儿童青年之家等功能标牌,完善了场所配置,提升了服务功能。

同时,该镇坚持以村级党组织阵地为依托,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严格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内组织生活。结合农村党员生产生活习惯,把主题党日活动地点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引导广大农村党员积极参与到村级建设、森林防火、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中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组织党员走访入户,开展卫生清扫、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激发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展现党员队伍良好形象。

以常态化机制促落实。该镇严格落实村干部值班制度,明确村干部职责,设置村干部值班记录本,做到值班“定时、定点、定人、定责”,保证办公场所“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让村干部成为全天候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服务员”,解决好群众“办事难”等问题,保证受理事项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服务“精度”。

“党建+网格”,跑出基层治理板桥速度

板桥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建+网格”拉近“邻”距离,跑出基层治理板桥速度。将“片—组—邻”基层治理组织体系与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行动相结合,由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分别担任片长、组长、邻长,配备片长105名,组长386名,邻长1099名,构建起全面覆盖、一网统筹、高效运转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利用片长、组长、邻长“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充分调动党群力量,要求片长、组长、邻长结合“三联三促”大走访主动下沉入户,摸清网格内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详细数据信息,并逐户建立台账。

该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线上+线下”民意收集平台,为群众提供各类便民服务,真正做到人在网格转、事在网格办、问题在网格中高效解决。通过各村微信群,加强与群众的经常性联系和服务,实现沟通高效、反应迅捷、信息互通、经验共享、难题共解,真正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千家万户。针对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老年群体和特殊群体,通过定期走访、敲门行动、屋场恳谈会等方式,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今年以来,帮助群众办理各类证明、低保申报等事项84次,收集社情民意183件,群众满意率达100%。

“党建+调解”,提升基层治理民生温度

板桥镇把基层党组织作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红色引擎”,聚焦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建立“党建+调解”工作模式,将党建优势融入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实现矛盾纠纷预防在前、发现在前,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该镇充分发挥镇综治办在矛盾纠纷排查防范等方面的作用,构建起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上阵的治理格局。重视“三大调处工作”,加强镇领导班子公开接访,零距离倾听民声,对于群众诉求能当场解决的做到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耐心细致做好来访群众的思想疏导和政策宣传工作,及时做好记录,回应群众关切。2023年全年接待和办理各渠道信访事项18起,成功处理且无反复的达18起,信访工作获评“衡阳市信访先进单位”。

同时,该镇强化网格调解,将105名片长、386名组长、1099名邻长下沉到一线,动态关注村(社区)微信群等舆情消息,以便全面掌握并及时处理潜在苗头隐患。充分利用老党员、乡贤、村民小组长了解民意、民情、民风的优势,选任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调解能力强的老党员、乡贤、村民小组长组成志愿服务调解队,深入村(居)民家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今年以来,板桥镇21个村(社区)共调解矛盾纠纷58件,调解成功率100%,真正做到了把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以有温度的服务提升了辖区内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肖琦)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